2016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在五大发展理念中,创新发展理念是方向、是钥匙,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力争在基础科技领域作出大的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大的突破。
创新是五大发展理念之首,科技创新更是全面创新的引领。今天,我们不妨就来看看那些作为“引领者”的长期坚守在科技一线工作的代表委员们,两会时间他们都在关注些什么呢?
姚建民:打破僵化的体制束缚,让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更有活力
【建言】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农科院农业资源与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姚建民建议尽快破除行政化管理的顽疾痼疾,打破僵化的体制束缚,让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更有活力。
【代表有话说】“成果转化法修改了,但在落地过程中还有问题。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明确规定,科研人员可以兼职到企业从事科技成果转化活动,或者离岗创业。然而,由于科研机构的行政化管理,一些科技领军人物,往往是校长、所长或系主任等,他们有行政级别,是党政领导干部身份,这势必会束缚住他们在创业、兼职等问题上的手脚。建议尽快破除行政化管理的顽疾痼疾,打破僵化的体制束缚,让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更有活力。”
【小编寄语】小编认为只有让科研人员拥有更多的自主权,解放现有“束缚”,才能激励他们在“双创”的道路上大有作为。
施一公:中国高校应“去行政化” 扩大办学权力和学位授予权力
【建言】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建议中国高校应“去行政化”。避免教授和科研人员不把主要精力用于科研和学术上,而是用于冗长的行政环节。此外,施一公还建议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自主权,即办学权力和学位授予权力。
【代表有话说】“归根到底,高校是育人的地方,教授的工作是教书育人。前一段时间,中国高校的‘行政化’趋势得到一些遏制。最近一段时间,一些高校的会议很多,‘行政化’趋势加重。中国高校仍需走在加强‘去行政化’的道路上。同时,要扩大高校与科研院所的教育自主权下放问题,办学权和学位授予权等的自主权需要大范围的下放。”
【小编寄语】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以更加开放的视野引进和集聚人才,加快集聚一批站在行业科技前沿、具有国际视野的领军人才。小编看来,当前形势下,中国要大规模进行人才引进工作,中国教育领域自主权势必要进一步下放,让人才能踊跃的“走进来”。
潘建伟:畅通高校高水平人才引进渠道
【建言】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潘建伟建议要扩大高校用人自主权,畅通高校高水平人才引进渠道。对所有高校探索不再纳入编制管理,实行编制备案制管理。对现有编内人员随自然减员逐步收回编制,实行编制备案制管理人员享受与编内人员同等社保政策和待遇。省级建立编制周转池制度,人编捆绑、实行动态管理,用于高校引进具有博士学位或高级职称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吸引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和企业科技人才兼职从事教学和科研活动,享受引进高层次人才相应的职级待遇,放宽企业家、企业科技人才、政府机构人员到高校院所任职的条件。同时扩大高校专业技术岗位设置管理权,在岗位总量范围内,由学校自主确定岗位结构比例。职业院校在核定编制总额内,拿出不低于20%的编制数聘用兼职教师,面向企业、行业聘用技术技能型人才,实行购买服务,经费由同级财政负担。
【委员有话说】“‘十二五’期间,我国高等教育持续发展,但教育事业单位的供给能力、体制机制、布局结构等深层次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创新高校编制管理和使用方式,畅通高校高水平人才引进渠道,实现人才合理流动、优化配置,充分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促进高校内涵发展,已大势所趋、迫在眉睫。”
【小编寄语】创新高校编制管理,调动广大教师从事科研、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创造性,让高校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高层次人才。
罗永章:建立科技成果转化考核机制 提升研究机构和科研人员积极性
【建言】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教授罗永章今年一共带来了《关于建立科技成果转化考核机制、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的建议》等4份提案,都与科技成果的应用相关。
【委员有话说】“尽管目前中国的科技投入居全世界第二,但总体的效益与收入不符,主要原因是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不高,创新能力有待提高。而科研人员创新活力不足则应归因于资金分配不合理,激励机制不健全等。要实现经济转型,一定要将重点放在科技成果的转化上。而对于转化过程中的资金投入,应采取多层次、多渠道的投入机制。”
【小编寄语】李克强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要鼓励科技成果转化,并且明确提出鼓励科研工作者创办企业。希望2016年在政府的支持鼓励下,科研工作者可以放开手脚,将蕴藏的巨大创新活力彻底释放出来,为经济转型提供最大动力。
崔向群:进一步健全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
【建言】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原副台长崔向群建议进一步健全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允许符合条件的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科研人员经单位批准,带着科研成果、保留基本待遇到企业开展创新工作或创办企业。
【代表有话说】“如何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这是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快捷渠道,也是高校和科研院所融入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有效途径。我国高校和科研单位拥有科技人员的占比远高于发达国家,但在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方面还存在一些短板。我国应进一步健全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允许符合条件的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科研人员经单位批准,带着科研成果、保留基本待遇到企业开展创新工作或创办企业。同时要科学界定,科研人员在科研成果中所占比重和所能支配的部分,实行‘产权’界定,类似股份划分,明晰哪些是职务行为,哪些是个人创造,这样,使得科研人员办企业,使用原知识产权部分,合法合理合规。”
【小编寄语】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绝对不能落下我们的科技工作者们,健全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让科研人员切实参与到创新型国家建设当中来。
信息采集:曹佩佩
责任编辑:孔令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