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蔚华,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理事长,招商银行原行长,曾获评“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CCTV“中国经济十年商业领袖”。
记者:“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作为发展理念,把创新放在首位,您对此有何看法?
马蔚华:创新不仅是一个企业,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当前,在人口红利减少的情况下,我们又处在经济转型的重大历史阶段,特别是人均GDP达到六七千美元的时候,我们面临的挑战比过去更多,如果不创新,我们就难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在面临全球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当下,全世界都在创新发展,如果我们不跟上全球的步伐就会很被动。
从世界的形势看,从我们所处的阶段看,从面临的转型任务看,必须通过创新来解决。创新包括很多方面,比如体制机制的创新、产品服务的创新、科技创新,等等。政府工作报告特别强调了科技创新驱动,我觉得意义重大。过去30多年,世界上很多先进技术我们都引进了,但是西方最发达最新的技术不给我们,我们就得靠自己去创新。
我认为,GDP不仅是量的概念,更应是质的概念。世界上衡量GDP有三个指标,一是科研经费占GDP的比重,二是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三是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我国科研经费“十二五”末期已经占到GDP的2.1%,到“十三五”末期要达到2.5%,按照“十三五”末期GDP达到90万亿元计算,科研经费将超过2万多亿元,这是一个很大的数字。目前,我们的科技成果转化率是30%,而发达国家是70%。这次两会上我提出建议,也要把科技成果转化率作为衡量GDP的重要指标。
记者:您在业内以创新著称,请结合您的工作经历谈谈应该如何创新?
马蔚华:招商银行作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行,经过短短2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成为全国第六大行,跻身全球前50家商业银行之列。招商银行成功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坚持创新。
我认为,创新,首先要对未来的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科技发展有一个正确的判断。比如,本世纪初,我们就意识到银行业将面临脱媒,一是资本性脱媒,就是直接融资,肯定会蚕食银行间接融资的市场。二是技术性脱媒,过去银行支付是一统天下,随着IT和互联网的发展,支付方式也面临脱媒。三是利率市场化肯定会来。当时大家都追求批发业务,追求大客户,追求利差收入,我们基于这样的判断进行战略调整,开展零售业务、中小企业业务、非利息收入业务。
战略目标确定后,我们又实施了一系列创新举措,一卡通、一网通、信用卡、财富管理、私人银行……现在,招商银行零售业务的利润已经超过了一半。特别是现在面临金融脱媒、利率市场化、不良资产反弹的情况下,招商银行就非常有优势。
记者:您在创新中遇到过什么困难,怎么解决的?
马蔚华:在每一个创新决策推进的过程中,我们都会遇到一些阻力。比如,开展零售业务战略调整的时候,我们网点很少,而且成本投入很大,短期内也没有收益,招行内部很多同志也想不通,我就提出“不抓批发业务眼前没饭吃,不抓零售业务将来没饭吃”,坚定不移推进转型。
信用卡也不例外。当时包括国际上一些大的咨询公司都嘲笑我们,说你们在中国搞信用卡是不可能赚钱的,因为老百姓不透支。但我们坚信,中国经济的发展不可能脱离全球经济发展的大轨道,中国老百姓的消费观念也必然会改变,信用卡肯定会有前景,所以我们坚定不移去干,一年多就推出了中国第一张一卡双币全球通用的信用卡。我们预期8年实现盈利,结果4年就实现了。
记者:您曾说培育创新文化非常重要,对此应如何理解?
马蔚华:无论是产品服务的创新,还是体制机制的创新、观念的创新,归根结底是文化的问题。招行的创新文化与“出身”有关系。招行不是政府主办的,没有财政投资,实质上是一个新兴的股份制银行,享受不到国有银行的优惠,只能在市场上拼搏。如果你的产品和服务不比别人好,可能就没人来,这种情况下必须创新。不创新,不仅不能发展,而且连生存都成问题,所有的员工,从上到下都理解这种生存的紧迫感。
同时,我们积极营造创新氛围,每季度都要对高管进行培训,让其接受最新的理念。我们还有一个员工论坛,所有人都可以在论坛上给任何人提意见,包括给行长提意见,对好的意见和建议我们给予奖励,每年对创新成果进行评定,并将创新作为提职晋级的重要指标。
实践证明,培育创新文化、营造创新氛围非常重要,只有这样,创新理念才能变成每一名员工的自觉行为。
信息采集:曹佩佩
责任编辑:孔令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