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支持IPV6

现代农业园区助推陕西农业转型发展

  作者:   发布时间:2016年07月12日10时31分  
 
   2010年,我省全面启动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截至2015年底,共建成省级现代农业园区336个,带动建设各级各类园区2350个,实现了省级园区涉农县区全覆盖。园区规划面积850万亩,建设面积510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11%。

  “现代农业园区是我省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通过一个个园区‘点’的提质增效、率先突破,可以带动示范县‘片’的规模聚集、效益提升,从而推动全省‘面’上跨区域、更大范围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和产业体系的转型升级,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省农业厅厅长白宜勤说。

  创新六种模式 引领全省现代农业发展

  “经过努力,我们公司的平菇出菌率已经达到98%以上。我们将食用菌生产废料经过再加工,制成了大棚蔬菜的营养基质,真正实现了生态循环生产。”6月30日,宝鸡市陈仓区国人菌业现代农业园区总经理陈磊说。

  占地500亩的国人菌业园区,是一家集珍稀食用菌研发、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园区将菌渣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食用菌产品精深加工和产业可持续发展高度融为一体,既减少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又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加了收益。去年,公司辐射带动周边农户新增鲜菇产量3417吨,销售收入2762万元。

  “国人菌业是我省现代农业园区生态循环促进型发展模式的典型代表。”省现代农业园区管理指导中心主任窦红新介绍,近年来,我省各地因地制宜,大胆创新,逐渐形成了以下六种现代农业园区发展模式:

  经营主体带动型发展模式,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园区建设经营主体,采用“公司+基地+农户”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等产业化组织形式,将土地集中流转到园区里,通过与农民之间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实现“大市场”与“小生产”的无缝对接,增强农业生产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服务支持引领型发展模式,由政府成立专门的园区服务管理机构,将土地集中流转到园区,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生产技术及市场营销方面知识培训,统一打造培育品牌,健全相应市场化服务等,吸纳各类经营主体入园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

  产业聚集推动型发展模式,将分散的土地适当整合集中,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机械化和商品化,最大限度地提高区域资源利用率和产出率。

  科技创新驱动型发展模式,通过园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和示范,强化技术集成创新,发挥农业高新技术“孵化器”作用,以科技创新提升产业发展整体水平和效益,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像国人菌业这样的生态循环促进型发展模式,在产业布局上突出农业生态系统整体功能的发挥,强化种养结合和农业资源及废弃物的综合开发利用,增强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互动,提高园区整体效益。

  休闲体验拉动型发展模式,以农村田园景观和自然资源为依托,结合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以农业生产活动为载体,通过赋予其农耕文明体验、生态旅游观光等新的内涵与功能,促进价值链的延伸,带动区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这六种发展模式,有的侧重于企业带动及政府服务引领作用的发挥,有的侧重于农业规模集约效应的聚合放大,有的侧重于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集成强化,有的侧重于上下游产业之间的融合互动和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有的侧重于农业多种功能的拓展,具有鲜明的特征,对于引领我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示范作用。”窦红新说。

  促进农民增收 园区让农业不再弱势

  传统农业是弱势产业,各方面制约因素较多,收益普遍低。我省近年来的实践证明,现代农业园区足以肩负起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历史重任。

  吴知来是安康市汉滨区江北办李家嘴村村民,家里有4亩多耕地,以前一直种玉米。“我原先也试过种蔬菜,可是我家的地是坡地,产出少、效益低。”后来,他把地全部流转给了汉滨区阳晨现代农业园区。园区投入资金把坡地平整成梯田和平地,统一建起了标准化设施蔬菜大棚,产品产量和品质都得到了保证。而吴知来经过培训后也从过去种地的农民变成了园区管理蔬菜大棚的技术员,年收入是过去的3倍多。

  “通过土地整理、现代化经营以后,大大提高了耕地效益。据测算,现在我们每亩地的产出达到了7000多元,比原先农民种玉米的时候高多了。目前,我们园区的5000亩设施蔬菜已经通过国家有机食品和富硒食品认证,与超市、饭店建立起了稳定的销售渠道。”阳晨现代农业园区项目负责人权群学说。

  据统计,2015年,全省现代农业园区共实现总产值350亿元,带动农户180万户,促进区域及周边农民户均增收7200元。

  “我省建设的这些现代农业园区在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应用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和设施设备、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推行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方式等方面的作用十分明显。”窦红新介绍,一方面,在园区建设的拉动下,我省农村土地不断依法有序向各类新型经营主体流转。目前,全省现代农业园区土地流转面积累计达到300万亩,园均经营约2300亩。另一方面,各地园区积极采用先进技术手段从事生产,促进了农业生产先进技术和设施设备在全省的推广应用。

  同时,园区普遍把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在重要位置,强化园区产地环境治理,狠抓各类农业投入品监督管理,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确保了全省园区农产品检测合格率始终稳定在99%以上。

  此外,在园区的带动下,全省以农机专业合作社、统防统治作业队为重点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很快,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形成了多种生产经营组织共同协作、相互融合的新型农业经营组织体系,为现代农业发展增添了活力与动力。

  打造品牌农业 园区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

  “品牌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重要标志,也是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综合效益,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省农业厅副厅长文引学认为,现代农业园区具有产业规模集中、生产标准化程度高、科技水平领先、产业链条完整、组织方式先进等综合优势,因而必将成为我省发展品牌农业的有力推手。

  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在现代农业园区的强力带动下,近年来我省农产品注册商标逐年增多,总量达到1.6万件,占到全省商标有效注册总数的12.3%,比2010年提高了3.1个百分点。此外,“三品一标”农产品发展也十分迅猛。到2015年底,认证基地面积达到920万亩,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21.4%。累计认证无公害农产品2238个、绿色食品324个、有机食品231个、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55个,分别比2010年增长95.8%、350%、208%和139%。

  “发展品牌农业的好处非常明显。”文引学说,品牌建设推动我省特色产业不断向优势区集中。洛川苹果、眉县猕猴桃、大荔冬枣、太白蔬菜等地理标志农产品都呈现出整区域、板块式推进态势。而且在品牌建设过程中,通过推行标准化生产和全程质量管理控制,保证了生产过程的规范和产品质量安全。近几年我省品牌农产品从未发生过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在此基础上,我省一批名优品牌农产品远销国内外,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比较效益持续增强,农民收入水平大幅增加。

  当前,我省农业发展已经进入到了由规模化向专业化标准化不断迈进,由以生产为主向一二三产业融合、产加销一体化转变,主要依靠新型经营主体带动,更多需要各类资本提供支持的发展阶段,需要尽快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资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推动农业发展由数量增长为主转变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随着农业转型升级的进一步加快,我相信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现代农业园区,在提质增效过程中加速向品牌农业方向发展。”文引学满怀信心地说。

  数字园区

  截至2015年底,全省省级现代农业园区336个,带动建设各级各类园区2350个,园区规划面积850万亩,建设面积达到510万亩。

  截至2015年底,全省省级园区共有入园企业2430家,其中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65家。园区内农民合作社1971个,家庭农场445个。

  截至2015年底,全省园区累计引进新品种7800个、新技术3560个,自主培育开发新品种280个、新技术1000个。聘请3500名技术专家入园推广先进科研成果和开展技术服务,累计培训农民160万人次。

  截至2015年底,全省省级园区总产值达到350亿元,其中主导产业产值占园区总产值的75%以上。园区辐射带动面积730万亩,带动农户数180万户,促进区域及周边农民户均增收7200元。

信息采集:曹佩佩
责任编辑:孔令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