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支持IPV6

灾后恢复生产 科技服务先行

  作者:   发布时间:2017年08月11日15时08分  
 
编者按:今年入汛以来,我国部分省份遭遇了大范围的持续降雨,洪涝灾害给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抗洪救灾刻不容缓,恢复生产形势严峻。在这危急时刻,广大农业科技人员深入一线,与农民坚守在一起,从中国农科院的救援队伍,到产业技术体系的专家力量,再到一线农技员,暴雨中一个个奋战的身影,田埂上一项项复产技术,给农民带来了恢复生产的信心,带来了重建家园的希望。
  
中国农科院团队:“做好灾后管理,估计产量不差”

  农民日报记者 何烨

  今年汛期,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遭遇了持续降雨,很多农田受到损毁,地里正在生长的粮食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作为我国农业科研力量的国家队中国农科院立刻派出了科研队伍,在调查灾情的同时,为灾区农民恢复生产出谋划策。

  6月21日,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农业防灾减灾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李茂松研究员带领着第一小分队来到了湖南省株洲县龙船镇石龙村,这里地势低洼,是这次湖南省受灾较严重地区。小分队到达后,首先对灾情进行了研判。

  “我们了解到,河水已经漫过河堤,很多稻子已经在水里浸泡了5天以上,退水以后可以看到,叶片上都是泥,大块的泥沙、石沙把稻子都埋起来了,倒伏现象很严重。”李茂松说,通过了解了灾情和田间的实情,李茂松团队决定根据不同受灾程度,精准诊断,分类指导。根系活力好的中稻,他们建议采用“洪水再生稻技术”,留好茬口,到今年10月就可以收获,“这样可以将受灾后亩产200斤的产量提高到600~800斤,减少农民的损失。”对于还处于生长初期的早稻,李茂松指导当地的农技员和农民进行清淤、洗苗,后期做好养分管理,估计产量不会差。就这样,田间指导变成了一场技术示范的现场会,当地和附近的农民、种粮大户都来听听专家的指导意见。

  离开湖南省,6月25日李茂松一行又赶赴四川简阳查看灾情。与湖南省不同,四川的丘陵地区使得受灾情况更加复杂。“我们根据地势的高低大概分为三个层次,地势最低的地区,往往是玉米、豆类、红薯等旱地作物,本身就不耐淹,在水中浸泡5天以上,只能全部毁种。地势高一点的地区,我们会告诉农民趁晴好天气排水,后期少肥管理,估计减产程度不大。而地势再高的地区,水分充足导致通透性差,我们就建议减小植株密度,让作物充分吸收阳光。”

  在自然灾害面前,只有科学准确的判断灾情,并及时指导,才能让农民不至于在灾害面前无能为力,“科学研判,精准施策,分类指导是我们处理突发性自然灾害的主要指导思想。”李茂松说。
  水稻产业技术体系: 尽最大努力减少损失
 

  今年南方汛期降雨多、雨量大、气温高,各地水稻生产既要防汛抗涝,又要防控好稻飞虱、稻瘟病等病虫害发生。为此,水稻体系专家积极组织开展技术培训,及时赶赴现场开展技术指导,会商提出区域性技术指导意见并通过当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下发各地,促进了水稻科技防灾救灾,为全年粮食生产赢得了主动。

  7月7日清晨,一场雨量异常大的雷雨袭击了江苏省沿江和苏南地区。据预报,一号台风尼伯特又将影响江苏,正经受暴雨灾害的江苏南部地区将雪上加霜。正在外地开会的水稻体系南京综合试验站站长王才林研究员,立即中断考察返回南京。7月9日凌晨,他就赶赴南通市海安县、如皋市等水稻受灾一线。每到一处,王才林都下田仔细查看苗情长势,认真分析灾情,与受灾严重的种粮大户进行了交流,针对性提出了开沟排水控水、洗苗扶苗、适时适量增施肥料、及时防治病虫害和及时改种五项补救措施。

  安徽省同样是这次南方洪涝的重灾区,当地的体系专家采取多专业联合开展技术指导,尽最大努力为农民减少损失。7月初以来,合肥综合试验站联合省水稻体系的栽培、植保、经作、土肥等方面专家详细了解受灾市县水稻受灾和灾损情况,并与当地农业部门会商研判灾害对当地水稻生产的影响,编写和发送了《水稻涝渍灾害防治技术建议》、《洪涝时期安徽省水稻生产田间管理技术建议》、《水稻灾后管理及补救技术方案》等,并通过手机短信、明白纸、广播、报纸、网站等平台,传播到受灾地区的农业部门,为灾区农民科技救灾提供技术服务。

  在湖北省,灾后恢复生产已经在进行中,武汉综合试验站和相关部门、企业合作,帮助已经落实了救灾早稻种子1万公斤。在四川省,针对性抗洪救灾,岗位专家徐富贤有他的秘密武器,那就是他的洪水再生稻技术。通过对水稻受灾情况实地考察后,他决定对正处于抽穗开花阶段人早稻实施蓄留洪水再生稻的救灾措施。

  在体系专家的共同努力下,预计今年早稻单产会略有下降,与同样为强厄尔尼诺年1998年早稻减产28公斤相比,少减产20公斤以上。

农技员刘任华:“我水性好,我下去”

  6月中旬,长江中下游进入梅雨季节。7月,湖北省黄梅县各地普降大到暴雨,小池镇后湖、内湖、长江滨江圩水位急剧上涨,水位持续升高。几十年不遇的特大洪灾在横行肆虐,干支堤险情不断,农田淹没、交通中断。险情就是命令,小池镇农技服务中心主任的刘任华立刻投入到防汛救灾第一线。

  7月7日,长江干堤滨江圩原新华砖瓦厂段出现20米崩岸险情。当时东南风盛,江水直向长江北岸扑来,随时可能冲破堤坝,出现溃坝的危险。

  抢险抗灾,时间就是一切,必须争分夺秒。但面对滔滔江水,谁下去?很多人犹豫了,刘任华毫不犹豫大声喊道,“我水性好,我下。”便奋不顾身跳入江水中。江水猛烈地拍打着刘任华,此时又一处堤坝崩塌了,他脚一下子踩空,整个人被江水吞没,正在大家担心不已的时候,他冒出头来,“我没事,大家抓紧时间。”

  受到刘任华的鼓舞,大家劲头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和前来增援的人员一起打桩,铺彩条布,筑沙石袋,经过五个小时的努力,险情得到基本控制。虽然头顶烈日炎炎,江水依旧寒凉,刘任华却越战越勇,直到险情得到彻底控制,他才爬上岸,擦一擦身上的水,继续参与防汛救灾。

  连日来的降雨过后,小池内湖地区已是一片汪洋泽国,受灾十分严重。作为农技部门,核灾、报灾、救灾是刘任华的本职工作。除了在堤上抢险,其他时间他不是冒着大雨,就是顶着烈日,带着农技人员和民政部门一起深入各村组详细了解受灾情况,搜集第一手受灾资料。

  如何进行生产自救,快速恢复生产?刘任华向领导提出“能抢排速抢排,能收(保)尽收(保),能补(改)快补(改)”的救灾方案。为做好全镇灾后生产自救工作,刘任华带领镇农技工作人员,深入受灾一线,积极开展技术指导,指导农作物救灾补改种等共3万余亩;积极开展以重点受灾区和种粮大户为主体的灾后生产自救科技培训10余场次,印制了科学救灾资料1.5万份,免费发放到农户手中;积极创办灾后生产自救增产示范点、水改旱增收示范点、病虫害统一防治点和灾后高产创建点。

  通过努力,全镇抢排受灾面积6.7万亩,抢收农作物面积1.2万亩,减少直接经济损失1600万元,调配受灾农作物种子8.6万斤,农作物补改种面积2.3万亩,将灾情降到了最低。陶郁萍

信息采集:曹佩佩
责任编辑:孔令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