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支持IPV6

我省研发经费投入稳步增长

  作者:   发布时间:2016年10月26日09时56分  
 
   研发投入是反映创新发展的核心指标,是全面准确反映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区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点统计监测内容。近年来,我省研发经费投入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全省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有较大提升。

  据省统计局最近公布的《2015年陕西省研发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2015年我省研发经费投入总量为393.17亿元,比上年增加26.4亿元,增长7.2%。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值)2.18%,比上年提高0.11个百分点,高出全国平均水平0.11个百分点。按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全时工作量)计算的人均经费支出为42.45万元,比上年增加4.7万元,在全国排名第八位,列北京、上海、天津、江苏、广东、浙江、山东之后,彰显了我省创新发展的活力。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特点:

  一是基础研究投入比重不断提升。全省用于基础研究经费19.68亿元,比上年增长0.7%;应用研究经费73.81亿元,增长7.3%;试验发展经费299.68亿元,增长7.6%。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占R&D经费总支出的比重分别为5.0%、18.8%和76.2%。

  二是企业引领作用逐步显现。企业、政府属科研院所、高等学校是我国研发活动的三大执行主体。2015年,我省企业支出研发经费187.42亿元,比上年增长9.0%;政府属科研院所经费163.64亿元,增长5.9%;高等学校经费39.74亿元,增长4.2%;企业支出研发经费增速分别比政府属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高3.1个和4.8个百分点。企业、政府属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经费所占全省研发经费总量的比重分别为47.7%、41.6%和10.1%,企业占比首次超过政府属科研院所,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接近五成,对全社会研发经费增长的贡献为58.5%,企业引领作用逐步显现。

  三是四大高技术行业研发投入占比超过五成。从行业看,高技术产业研发活动活跃,研发经费投入占比高。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等四大类行业的研发经费投入列前4位,均超过10亿元,分别为46.80亿元、19.60亿元、10.25亿元和10.15亿元。四大类行业合计占全省规模以上企业研发经费支出50.3%,超出全部规上企业研发经费的五成。

  四是地区间研发投入强度不平衡。从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看,2015年,全省研发经费支出393.17亿元,R&D经费投入强度平均为2.18%。我省各地区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的仅有西安市和杨凌示范区,其余各地均低于平均水平,其中西安市为303.71亿元,R&D经费投入强度为5.24%;铜川市0.3亿元,R&D经费投入强度为0.1%;宝鸡市29.92亿元,R&D经费投入强度为1.67%;咸阳市11.22亿元,R&D经费投入强度为0.52%;渭南市17.30亿元,R&D经费投入强度为1.21%;延安市5.36亿元,R&D经费投入强度为0.45%;汉中市10.88亿元,R&D经费投入强度为1.03%;榆林市2.74亿元,R&D经费投入强度为0.11%;安康市1.16亿元,R&D经费投入强度为0.15%;商洛市1.63亿元,R&D经费投入强度为0.26%;杨凌示范区3.82亿元,R&D经费投入强度为3.61%。最高的西安市与最低的铜川市相差5.14个百分点。表明区域间创新发展极不协调。全省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的提升,主要依赖于西安市的带动,2015年西安市研发经费支出占全省的77.07%。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超过10亿元的有西安、宝鸡、渭南、汉中、咸阳等5个市,共支出373.04亿元,占全省经费总支出的94.9%。

  从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比较,弱化了区位优势,更具有可比性,但地区间的差距也是极其明显的。2015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研发经费投入172.58亿元,其中西安市92.48亿元,铜川市0.26亿元,宝鸡市29.31亿元,咸阳市7.62亿元,渭南市17.12亿元,延安市5.18亿元,汉中市10.27亿元,榆林市2.47亿元,安康市0.77亿元,商洛市1.57亿元,杨凌示范区0.42亿元,强度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的仅有西安、宝鸡、渭南、汉中。投入强度最高的西安市已达2.20%,最低的铜川市仅有0.05%,二者相差2.15个百分点。

  我省是继江苏、安徽后的全国第三家、西部唯一一家创新型试点省份,要求到2020年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6%。我省目前的投入强度显然与之有很大差距,实现目标仍需努力。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引导市场主体、科研院所、高校等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另一方面,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去行政化、强市场性,为更好利用市场机制配置研发资源创造条件,确保研发投入的针对性、及时性、有效性,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转型升级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信息采集:曹佩佩
责任编辑:孔令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