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支持IPV6

王清连:农业科技永远不能落后于人

  作者:   发布时间:2016年11月14日10时43分  
 
半人高的灌木中,每一节枝杈的尽头都是四五瓣白绒绒的棉团,鼓鼓地撑开花苞。天高云淡,蓝天、清风、簇簇棉团,仿佛走进了一个长满棉花糖的童话世界。其实,这不过是一片最普通的棉花地。

  “花开天下暖,花落天下寒”,40年来,王清连对棉花的研究坚定而执著,从未改变。

  今年60岁的王清连是河南科技学院教授,国内知名的棉花育种专家,他培育的“百棉”系列棉花品种是国内重要的抗虫棉品种,为捍卫我国棉花科研自主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

  “我开始研究棉花的时候,还是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王清连说,穿衣靠棉花、花钱靠棉花,当时全国棉花种植面积有9000万亩,但单产却不足50公斤。“棉花多增产,百姓就能多赚钱,少挨冻。”看到太多人因缺少棉花挨冻受穷,王清连下决心用科技改变老百姓生活。

  棉花要高产,关键是品种。1983年王清连开始培育第一个棉花品种,一研究就是20年。1991年,王清连培育的棉花新品种已成型稳定,但助手在一次拌种播种时,不慎毁掉了所有种子,材料全部报废。三九天里,听到噩耗的王清连一下子瘫坐在椅子上浑身冒汗,湿透了棉衣棉裤。第二天,一夜未眠的王清连发了一大通脾气后,又召集所有研究人员从头再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1年,王清连成功培育出了“百棉1号”,实现增产15.8%,因其稳产、抗灾能力强等特性,迅速在黄河流域棉区推广开来,成为国内最主要的棉花种植品种之一。

  随后几年间,王清连带领团队先后培育出“百棉3号”“百棉985”“百棉长6”等10多个品种。目前,“百棉”系列品种全国累计种植5000万亩以上,增产效益超过70亿元,牢牢地掌握了中国棉花的话语权。“现在我们可以骄傲地说,国内99%以上的主栽棉花品种都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王清连说。

  40年的科研工作,王清连始终相信科技的力量。利用现代生物育种技术,我国棉花亩均单产可达100公斤,较1980年翻了一倍;王清连培育的“百棉长6”品种可纺330支高档纱,是普通棉花的8倍,这种长绒棉织成的衬衣一件只有100克,可以一把手抓在手心里,中国人种出了世界最好的棉花。

  “中国走出去,中国的农业也要走出去”。2004年,王清连带领育种团队与吉尔吉斯斯坦进行棉花科研交流,建设了3000亩的产业示范园,推广的棉花品种比当地品种增产40%以上。河南科技学院还与美国高校合作进行棉花分子生物学研究,并与美国农业部门签订协议共用种子资源进行棉花分子设计育种研究。

  科研成果丰硕,王清连反而倍感压力。“这两年国内棉花种植面积已经降到6000万亩,成本高、比较利润低,百姓不愿意种棉,棉花进入了低谷。”王清连说。目前,以科研育种推动棉花产业供给侧改革成为王清连最重要的课题,王清连开始主攻研究培育高弹纤维棉、特优长绒棉等市场稀缺品种,以及株型紧凑更适合机械化收割的棉花品种。

  “科技创新是提高生产力的支撑,也是破解一切难题的关键,以粮为安、衣被天下,无论何时我国的农业都不能放松,农业科技永远不能落后于人。”王清连说。


信息采集:曹佩佩
责任编辑:孔令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