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科学技术部印发了《“十三五”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专项规划》。细细看来,九项重点任务已将未来中国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的大格局铺展开来,中国科技创新大步“走出去与引进来”的未来可期可待。总体观之,这项规划“自主、合作、共建、共享”意味浓重,一个自信、包容的中国正在通过国际科技创新合作行动大步走向世界,拥抱世界。
第一项任务确立在“助力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上,并进而对发达国家、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政府间科技合作进行了分类布局。这一点很重要,它有效地避免了以往那种“面面俱到,哪面也不讨好”的尬尴局面,使国家间的科技合作与国家外交战略有机融合成为前提。
第二项任务确定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开创与沿线国家科技创新互联互通新局面也有匠心独运之处。文明有融合也有冲突,科学技术的共享共用是大幅度降低冲突的一大利器~它不仅能够促进受惠国的经济发展,更可以促升受惠国的公民科学素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意识形态差异大,宗教信仰迥异,只有科学技术才是这些国家与我们的真正“公约数”。抓住科技创新这个“公约数”并慢慢扩大,其他合作才可能顺利展开,即先建设“科技创新共同体”再建设“其他共同体”。
第三项任务确定为“ 加大对外开放,构建面向全球的科技创新合作体系,加大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的开放力度”,确实展现了中国开放、包容的气度和共建、共享的伙伴行动。尽管当今国家间的竞争已从一般竞争演变到了技术研发阶段的竞争,但也使国与国之间的合作广度和深度扩大和加深了,特别是引致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研机构牵头或参与中国科研活动,将产生巨大的外溢效应。
第四项任务确定为“积极参与并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提升我国科技国际影响力”倒不失为一招妙棋。中国科技界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低,常被发达国家联手排斥或做掉,如国际空间站对中国科学家的完全摒闭,伽俐略计划让中国的出局等,都有这些原因。“十三五”期间,中国可以充分利用全球整理期的时间窗口以及中国资本、人才全球化的爆发期,主动作为,主动策划大工程和大事件,赢得未来国际科技合作主动权。
第五项任务确定为“丰富完善科技援助内涵与方式,提升科技援外层次”,当看作是为发展中国家量身定做的套餐。从具体内容看,这项任务的核心有二:一是解决伙伴的民生科技急需,二是为伙伴培养人才。总体判断,第一方面会大受欢迎,如中国医疗队在非洲那样,而第二方面会有不少后续问题尚需做好预案。
第六项任务确定为“加快培育满足新形势需求的科技创新合作人才队伍,全面提升人才国际化水平”;第七项任务确定为“优化形成覆盖创新全链条的国际科技合作平台网络,推动可持续的合作研发”;第八项任务确定为“发挥区域优势,推动构建深度融合的区域科技创新互利合作共同体”。这三项笔者认为皆属于中规中矩之举,倒是第九项任务“推动企业科技创新走出去,助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非常值得期待。中国企业科技创新走出去,关键在于民营企业能否走出去并回得来。规划中提到“吸纳企业参与政府间科技创新合作机制,实现政府对话、企业对接,提高合作层次,引导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设立海外研发机构,开展国际产学研合作”等,如果包括民营企业而不单指国有企业,这就是一个有效且事半功倍的举措。
信息采集:曹佩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