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总理6月访问德国,拿下4大“成果”的同时两国相关部门还分别出台《中国战略》和《德国战略》,为大国“科技合作”再添华章。《德国战略》的发布就离不开一个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科学和技术战略研究与培训中心”(CISTRAT)的机构,它依托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开展活动。
CISTRAT于2012年成立,是UNESCO在全球范围内设立的第一个聚焦科技战略与科技政策领域的研究与培训的二类中心。中国与德国、美国、欧盟、东盟、非洲等地区的科技战略领域的合作由这个平台提供研究支撑。
“UNESCO下设的一个‘二类中心’看似不起眼,但是,若将视野放宽到‘一带一路’合作背景下,各国间科技政策的研究与合作就显得特别重要。”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武夷山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个机构就像一座立交桥,既能将本国科技界与政府界人士联系起来,又能帮助中国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教科文组织的联系。”
日前,CISTRAT接受了UNESCO为期一周的评估,评估专家建议UNESCO与中国政府续签合作协议。
传授科技规划制定“秘笈”
CISTRAT利用自身国际合作平台,借助理事会成员所在机构拓展合作,引进知名专家参加国际研讨会,分享各国科技创新政策发展经验,开拓国际合作模式。
“中国的科技实力备受国外关注,在发展中国家已有一个经典印象——秘密武器在于科技发展的长远规划。”CISTRAT研究员陈宝明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来自政府部门的学员往往对中国的规划制定兴趣十足,回国后也在积极采取相关行动,比如蒙古兴建科技园区、越南建成国内第一家科技交易所、泰国开展科技计划……这些行动都同相关国家与CISTRAT的交流合作有一定关联。
成立5年来,该中心一共培训了来自34个国家的百余名学员,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学员六十余名。除听课外,学员参加了其他一些活动如G20企业创新论坛等,还实地调研了中国科技馆、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等地。
在合作中增添“中国元素”
相比于对发展中国家的培训帮扶,与发达国家和教科文组织的科技政策合作更表现于双方合作研究与探索,中国的科技统计与调查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
在科技统计方面,经合组织(OECD)和欧盟统计局是世界领先的。怎么与之合作?“不断贡献中国智慧!”CISTRAT研究员玄兆辉告诉记者,从2012年做中国的科技创新调查开始,CISTRAT不断申请国际合作项目,借鉴标准框架,并为之增添中国创新元素。如今,中国的科技创新指标和创新指数报告深受国际社会关注。而目前,在欧盟框架下,中国与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的关于“负责任的创新”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正在实施中,CISTRAT课题组在为该项目增添独特的“中国元素”。
“软硬兼施”打通政学两界壁垒
科技界政策研究者和政府政策制定者之间有着相去甚远的距离,但为了制定、落实好科技创新政策,科技政策制定者需要从科技政策研究者那里汲取养分,科技政策研究人员也应了解政府运作的常态,避免纸上谈兵。通过合作打通壁垒是各国通行的办法。
在美国,有一种叫“国会研究员计划”的尝试,具体做法是,选派一些科技人员到国会议员或议员助手的办公室工作一段时间,以便加深拥有决策权的国会议员与科技界的联系。“他们熟悉了解了美国国会科技政策制定过程,这样,他们今后若提交政策建议就比较有的放矢。”武夷山说。除在本土,美国还将这种做法拓展到澳大利亚和东盟等国家与其合作的机制中。
“国际科技合作的一个难点在于,他国可较轻松地了解目标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而要想进一步了解主宰着该国科技决策过程的‘软科学’方面的内容,往往无处着手。”武夷山表示,今后要想进一步改善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中国可学习发达国家的相关做法,不仅要使合作对象国了解中国科技的硬实力,而且要争取帮助对象国改善其科技决策、科技咨询模式。只有这样“软硬兼施”,才能收到令人满意的合作效果。在这方面,CISTRAT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
信息采集:曹佩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