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支持IPV6

我国科技创新水平加速迈向国际第一方阵

  作者:   发布时间:2018年03月06日16时05分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5日上午9时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听取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关于政府工作的报告。报告中称,坚持创新引领发展,着力激发社会创造力,整体创新能力和效率显著提高。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优化创新生态,形成多主体协同、全方位推进的创新局面。扩大科研机构和高校科研自主权,改进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深化科技成果权益管理改革。支持北京、上海建设科技创新中心,新设14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带动形成一批区域创新高地。以企业为主体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涌现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和新型研发机构。深入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普惠性支持政策,完善孵化体系。各类市场主体达到9800多万户,五年增加70%以上。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增加两倍,技术交易额翻了一番。我国科技创新由跟跑为主转向更多领域并跑、领跑,成为全球瞩目的创新创业热土。

   
2017年,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主要创新指标进入世界前列,科技创新水平加速迈向国际第一方阵,我国科技创新持续发力,实现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

   
科技部统计表明,2017年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支出预计将达到1.76万亿元,这一支出占GDP比重为2.15%,超过欧盟15国的平均水平;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2年的52.2%升至57.5%,国家创新能力排名从2012年第20位升至第17位。

    战略高技术彰显国家实力

   
科技部部长万钢此前表示,“目前我国科技创新水平正加速迈向国际第一方阵,进入三跑并存、领跑并跑日益增多的历史性新阶段,在若干重要领域开始成为全球创新引领者。”

   
通过战略高技术彰显国家实力,中国的基础研究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世界级创新平台加速布局。蛟龙、天眼、悟空、慧眼、大飞机……一大批代表性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相继涌现;神舟、天舟、嫦娥、长征系列成果举世瞩目,深海装备形成功能化、谱系化布局。“在科学前沿领域勇闯无人区,中国科技创新正实现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万钢表示。

   
基础研究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

   
深地探测、干细胞、基因编辑领域取得重要原创性突破,克隆猴“中中”和“华华”在中国诞生。

   
“今年春节期间,中国科学家在多个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十余篇研究论文,都是中国本土产生的。”南开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曹雪涛认为,中国的创新势头是爆发式的,正在催生“中国学派”。

   
科技创新平台加速布局

   
如果说科学研究如同一条河流,那么基础研究是“上游”,决定着“中游”的技术创新和“下游”的技术推广及产业化。我国创新基础平台正加速布局,启动国家实验室建设,支持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安徽合肥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加强变革性技术关键科学问题研究,在前沿领域新建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

   
万钢表示,接下来,我国将着眼未来长远发展,加强基础研究顶层设计,壮大基础研究人才队伍,强化前瞻性基础研究部署。

  
科技改善民生引领新跨越

   
与此同时,我国的科技创新还有力地支撑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民生改善。复兴号成功商业化运行,全国高速铁路里程已经占全球总里程60%以上,刷脸进站、高铁上手机点外卖;可再生能源的装机量、发电量居世界第一;电动汽车、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和保有量均占全世界50%以上;5G新型网络架构等技术纳入国际标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引领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快速发展……科技让生活更美好,更主动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胡志坚表示,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新常态,要坚持质量第一,在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而在这个过程中,科技创新会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我国经济发展会从依靠要素、投资拉动为主转向依靠创新驱动为主。

   
他称,未来必须注重科技创新,顺应和引领新一轮经济全球化和产业革命趋势,推动现代化经济发展动力变革,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依靠科技创新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要积极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更要运用新技术和“互联网+”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发展,以网络化、数字化、绿色化、智能化制造为抓手,加快形成一批实体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积极构建现代化的经济体系。(新华网综合)

信息采集:张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