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技术集成和创新推动蚕桑产业发展和产业脱贫
——记三区科技人才苏超研究员的科技服务工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苏超研究员2017年受聘石泉县三区科技人才,结合当地蚕桑主导产业发展状况,通过认真调研分析,根据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存在的关键问题,针对性的提出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扶贫规划,并依靠扎实的技术和团队协作,有力地推动了石泉蚕桑产业发展和产业脱贫工作,为产业扶贫探索新模式。
一、集成技术和创新科技为产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通过调研分析,石泉蚕桑主要存在机械化程度低,劳动强度大,劳动效率低的等普遍性问题。组织开展以“轻简高效”为中心目标的一系列技术攻关,采取引进和消化吸收,研发和组装配套相结合,按照桑园轻简化管理、养蚕轻简化作业、桑园高效复合经营为主要内容,先进行单元素试验示范,再进行多元素组装,进一步优化集成配套技术,扩大示范应用,总结形成 “轻简高效蚕桑生产配套技术体系”,该技术体系包括13项单项技术,并通过建立示范点示范带动和技术培训,迅速在生产中应用,使养蚕劳动效率提高50%以上,每张蚕种成本节约350元,轻简省力技术在全县养蚕大户和职业蚕农中普遍推广应用。
二、蚕桑家庭农场建设成为引领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典范
2017年,分别在饶峰镇新华村、池河镇大阳村、城关镇百乐村、后柳镇长安村各设立一个蚕桑科技示范户,结合各生产主体实际,针对性的进行产业设计,以开展轻简、省力、高效为目的的栽桑养蚕技术示范,包括桑园机械化耕作、配方施肥、化学除草、病虫害防治、机械化剪伐、小蚕共育、小蚕叠式框饲育技术、大蚕省力化蚕台饲育技术、自动上蔟技术以及桑园套养、冬闲季套种、桑枝珍稀食用菌栽培等技术。通过规范化技术应用,建立的4个示范农场成为轻简高效技术的示范样板。经统计,2017年度新华村李纯山家庭农场年养蚕量92张,蚕茧毛收入98500元,纯收入53300元;长安村刘玉平家庭农场年养蚕量63张,蚕茧毛收入115150元,纯收入80150元;百乐村文明山家庭农场年养蚕量55张,蚕茧毛收入93670元,纯收入72670元,套种红薯和加工红薯干等收入2万多元;大阳村王珍翠年养蚕量31张,蚕茧毛收入65156元,纯收入50156元。
在以上4个家庭农场中,王珍翠和文明山两户都在进行桑园围栏养鸡(鸭),围栏桑园面积分别为16亩和6亩,16亩投放鸡1600只、鸭100只,6亩中有5亩投放鸭150只,另外独立的1亩投放鸡30只。约90天即可出栏,出栏时鸡体重6-7斤,鸭体重8-9斤,10元/斤。平均每只鸭消耗饲料7kg,每只鸡消耗饲料5kg。三周龄鸡苗价格为6元/只,一周龄鸭苗价格6.5元/只。以4元/kg的饲料价格来计算,不算人工成本每只鸡的利润为34-44元,每只鸭的利润为45.5-55.5元。100只/亩密度亩桑养鸡效益为3400-4400元/亩,养鸭效益为4550-5550元/亩,而30只/亩密度亩桑养鸡效益为1020元/亩,养鸭效益为1335-1665元/亩。但无论放养密度是100只/亩还是30只/亩,桑园都没有杂草,很好地解决了桑园除草的老大难问题。
三、借助现代科技解决科技人才服务短板
山区产业技术服务通常因为交通不便、技术力量不足使偏远地区技术普及缓慢。为实现远程、精准、智能的现代化蚕桑管理和技术服务,通过协调西农大推广资金,帮助投资17万元,采用物联网、数字化及信息智能处理技术,建成石泉蚕桑试验示范远程管理服务系统,其中主要包含新华、红花坪、大阳、和青泥涧4个村合作社信息化改造、蚕桑服务中心信息化改造和云端管理系统搭建,为及时掌握蚕体和桑树生长发育进度以及病虫害情况、环境温湿度情况提供了方便,同时还可进行蚕室温湿度预警,为小蚕共育保驾护航,还可为蚕桑技术信息能及时传送到遥远的乡村,以及进行蚕桑技术视频培训提供了支撑。该系统的建设,很好地解决了各主要蚕桑生产强村实时实地技术指导、培训和生产状况监控。
四、丰富多样的培训和技术服务使蚕农整体技术明显提高
在安康和石泉组织和参与蚕桑技术培训9场次,培训技术干部228人次,培训养蚕大户和蚕农400余人次。主要有3月9日石泉职业蚕农培训会(主讲“职业蚕农培育”)、3-4月分别对城关、饶峰、池河、迎风等主要乡镇进行5场次轻简省力化养蚕技术、桑园管理技术等技术培训、10月12-13日石泉县蚕桑产业扶贫培训会(主讲“果桑栽培技术”)和现场培训会。建立的试验示范点先后接待湖北、山西、四川以及省内汉中、商洛、榆林、宝鸡等地学习参观10多批100多人次,很好地宣传了石泉,成为全省乃至国内产业发展技术标兵。
牵线搭桥邀请国内10名蚕桑行业知名专家到安康和石泉调研、技术指导和专题报告。合作开展科技项目5项。通过召开座谈会(召开4次)、引进专家和协调沟通,帮助石泉蚕桑中心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提供给县政府。从产业技术层面参与和帮助县人大常委会制定“池河特色小镇建设规划”。帮助蚕桑中心申报省科技厅科技基地项目 “石泉县蚕桑产业提质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获批专项经费60万元。
获批安康市蚕桑创新专家工作站,并并比聘为首席专家。合作完成的“轻简高效蚕桑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科技成果获得2017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三等奖。
五、精心规划和因材施法使产业脱贫结出硕果
根据石泉贫困人口情况, 在2017年初确定将有发展蚕桑产业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3720户(现有养蚕的1300户、新发展2420户)作为蚕桑产业脱贫户,为此同石泉蚕桑服务中心共同精心规划,因地制宜、因户施策提出了通过发展“桑-蚕、桑-叶、桑-果、桑-禽、桑-粮、桑-菌”等蚕桑多元种养产业,实现脱贫致富。具体是以合作社为生产经营主体,合作社带动贫困户,对贫困户不同情况采取宜蚕则蚕、宜桑则桑、宜菌则菌、宜果则果等,并采取全程省力化技术服务。本年度,按照户均新建1亩桑园的目标任务,计划新建桑园3000亩(其中:标准密植桑园2500亩,标准果桑园500亩)及改造低产桑园1000亩。每年发展桑园养鸡20000只,开展桑园间套500亩,栽培桑枝食用菌120万袋。2017年从事蚕桑贫困户实现蚕桑产业年收入1720万元,户均4624元、人均1511元,占家庭收入30%以上。到2019年,新建桑园进入投产期后,预计可实现蚕桑产业年收入2308万元以上,户均6204元、人均2028元,占家庭收入40%以上。
中池镇青泥涧村地处高山,交通不便,全村有养蚕贫困户17户,占在册贫困户44.4%,2017年养蚕140张,蚕茧收入28.8万元、纯收入23万元,户均收入16940元、纯收入13530元,人均纯收入6178元。例如,二组贫困户易礼军现有桑园10亩,养蚕18张(较三年前增长3倍),蚕茧收入3.6万元,预定良桑苗2500株,计划今冬新建标准桑园3亩,以扩大养蚕规模。该村29户贫困户预定良桑苗6.88万株,已落实建园地块86亩,占全村计划建园的61%,为贫困户依托蚕桑增收致富奠定了桑园基础。
饶峰镇新华村十二组贫困户邱红军2015年重操养蚕业,2017年养蚕42张,产茧1680公斤,蚕茧收入8.14万元,人均收入16280元、纯收入13024元,成为发展蚕桑脱贫摘帽致富的典型。
六、帮扶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增强企业产业带动能力
蚕桑企业石泉珍爱农业公司是受援企业。针对该企业产业发展定位和要求,结合国内外蚕桑食品化加工利用现状和发展趋势,编制了“石泉珍爱农业公司蚕桑产品研发和发展指导建议”提供给企业,包括国内外主要产品现状、特色产品方向、企业产品研发定位和方向建议以及原料基地建设建议等。邀请国内蚕桑界知名专家鲁成、沈兴家等4人(9月8日)到企业座谈并提供发展建议。指导企业建设城关镇堡子村果桑基地150亩,包括品种选择、栽植和管理技术,并分别在栽植期间(1月19-20日)、生长期(10月12-13)、冬季(11月9-10)进行现场指导和培训。指导企业桑叶原料基地建设,指导饶峰镇新华村500亩桑园管理和技术指导,主要从树形养成、修剪和水肥管理提供全方位支持,安排1名团队技术骨干常年指导各种植户。建议并指导企业加强桑叶超微粉加工、桑叶化妆品以及休闲食品研发。
针对石泉博硒农业公司对桑果酒加工技术需求,帮助研发并提供桑果发酵酿酒技术工艺和流程,并现场指导生产,2017年该企业桑果酒加工销售收入超过200万元,比2016年翻一番。
信息采集:张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