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天然彩色茧蚕品种开发推广”取得重大突破
作者: 张立君 发布时间:2016年02月05日20时19分
|
|
近日,一车车天然彩色茧运往汉滨区迎风乡茧站进行烘干处理。看着一簇簇金灿灿的蚕茧,蚕农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逢人便说:“养‘彩蚕’,收黄茧,换金钱”,天然彩色茧蚕品种引起了蚕农饲养的浓厚兴趣。
天然彩色茧蚕品种是陕西省蚕桑重点实验室经多年选育,通过野桑蚕黄茧资源培育出的桑蚕实用新品种。该品种茧丝不需染色,具有特色鲜明、经济性状良好、实用性强等特点,技术原创性较高。
安康学院省蚕桑重点实验室自2006年组建以来,坚持以创建特色优势学科、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宗旨,开展科研攻关、成果转化、产业化开发,成为我市建设的第一个省级重点实验室,西北地区高校唯一的省级蚕桑重点实验室。组织实施各级各类科研项目34项。先后承担了“陕南蚕桑科技研发平台建设”、“野桑蚕转基因技术研究及优质高产高抗品种选育”、“天然彩色茧蚕品种选育”等省级重大项目,特别是在野桑蚕天然有色茧基因开发利用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为蚕桑产业优质高效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一直以来,被誉为“纤维皇后”的桑蚕丝因其对人体皮肤良好的保健功能,被称为“人的第二皮肤”,深受消费者喜爱。研究开发不需染色的天然彩色蚕丝成为蚕业科学研究的热点。
我市栽桑养蚕历史悠久,蚕桑产业是我市的优势特色产业。秦巴山区拥有丰富的野生桑蚕资源,野生桑蚕作为家蚕起源研究的主要材料,体内蕴含了丰富的遗传变异及进化信息,是非常重要的种质资源。充分开发野桑蚕茧色方面的特性研究,开发不需染色的天然彩色茧丝,引领纺织领域率先实施“绿色革命”。
多年来,在安康学院省蚕桑重点实验室胡必利副教授率领的科研团队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利用家蚕与野桑蚕的同源性,采用杂交育种手段,转育野桑蚕的彩色茧可利用基因。经过13年的系统选育,从当地野桑蚕资源中与家蚕组配选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黄茧一号”、“金丝一号”天然彩色茧新品种,已通过陕西省品种审定。培育出具有特殊性状的彩色茧种质资源材料10个,已培育出橘黄、淡黄、绿和淡绿等颜色的彩色茧基础蚕品种。首家建立了原生态野桑蚕品种资源库,收集了包括陕西省秦巴山区、北京市、山东省、浙江省等地野桑蚕种质资源材料51份。选育的彩色茧蚕新品种茧层率接近现行白茧品种,达23.1%,并试缫出天然彩色茧丝,有效提高了茧丝色牢度,避免了丝织炼染过程中的化学污染,开创了天然彩色茧丝的先河。
与此同时,他们还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扩大天然彩色茧蚕品种饲养规模,积极探索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有效路径。今年4月以来,在汉滨区五里镇刘营村、县河乡凡庙村、汉阴县汉阳镇金红村建立了优质彩色茧蚕品种饲育科技示范点,发放蚕种105张,开展饲养前期技术培训,配套发放蚕药,催青与收蚁蚕期同步实地技术指导、彩色茧收购、烘干等系列活动。在饲育阶段,强化技术指导,聘请专职技术人员定村入户、每日巡回指导,规范饲养操作方法。天然彩色茧蚕品种规模饲养喜获成功,6月份收获彩色茧4900多公斤。经调查测算,彩色茧蚕品种平均张产达46.8公斤,平均张种比普通白色蚕品种增加收入430元左右,平均张种收入2200元以上,最高张种收入2750元,为农民发家致富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随着“天然彩色茧”等一批重点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的不断推进,蚕桑产业将以崭新的面貌融入现代新型工业化发展中,成为富民强市的支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