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文平,男,安康汉滨人,中共党员,安康市蚕桑产业发展中心蚕种质量检验站副站长、高级农艺师,自2014年被选派为“三区”科技人才援助旬阳县以来,情系“三农”,扎根基层,坚守职责,开拓创新;结合蚕桑产业是旬阳县优势特色产业和精准扶贫产业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自身专业技术优势,扎实开展蚕桑技术服务,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推广蚕桑新技术和新品种,积极带动实施蚕桑强村大户建设,为旬阳县蚕桑产业稳定发展、山区农民脱贫攻坚、增收致富做出一定的贡献,成效显著。
扎实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协助旬阳县蚕桑技术推广站举办培训班20场次,培训养蚕大户、职业蚕农、乡镇技术人员1000人次,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图文并茂方式,全方位介绍了高效桑园建设与管理、小蚕商品化共育、大蚕省力化饲养、自动上簇、蚕病综合防控、资源综合利用等技术。发放《陕南蚕桑标准化生产技术》教材300册。通过培训,把现代农业新观念、新知识、新技术、新机具传授给蚕农,坚定了蚕农养蚕信心,提高全县蚕农科技水平。
在春、夏、秋养蚕季节,深入到甘溪镇、麻坪镇、段家河镇等4个重点蚕桑基地镇进行桑管技术指导,详细讲解桑园新机具的操作要领,深入到200户蚕农家在养蚕现场指导生产技术,及时解决蚕农生产中技术难题。
依托项目支持,促进“强村大户”建设和建立病虫害监测点。争取陕西省茧丝绸项目30万资金补助,在甘溪镇袁湾村、十字岭村、高庄村、麻坪镇李家河村、寨湾村、枫树村、段家河镇黄桥村实施“强村大户”建设,支持50户蚕农添置省力蚕具、高效消毒机、桑园微耕机、伐条机等先进设施设备,建立现代蚕业科技示范基地,促进蚕桑生产方式向省力化、高效化、机械化、规模化转变,为旬阳县蚕桑生产升级转型打下坚实基础。依托主持的陕西省科技厅农业技术攻关项目《蚕桑病虫害高效防控技术研究与推广》,在麻坪镇李家河村建立蚕桑病虫害监测点,为全县蚕桑发展提供准确、及时的病虫害预测预报和综合性防控技术指导。
引进蚕桑新品种、新技术,提高科技支撑力。引进中国农科院新蚕品种“华康二号”50张进行试验示范,华康二号”是高抗性蚕品种,在养蚕高温期间表现出明显的抗病优势,该品种不发病、产量高深受蚕农喜欢;引进中国农科院、浙江农科院新桑品种“育-711”种苗20万株、“强桑一号”种苗8.2万株和“果桑大十”种苗3万株。“育-711”和“强桑一号” 产叶量高、抗逆性强,亩桑增产25%,提高亩桑经济效益。新蚕桑新品种引进的试验示范取得初步成效,带动旬阳县蚕桑品种更新换代。“果桑大十”是优质果叶兼用桑品种,果桑生产基地的建立,促进传统蚕桑向生态、旅游、观光等绿色循环发展模式转变。开展小蚕人工饲料育新技术试验研究,小蚕饲料育100张获得成功,取得阶段性成果,此项技术能大幅度提高劳动效率,减轻劳动强度,为规模化、工厂化养蚕创造了条件。
培育蚕桑专业合作社,创新蚕桑经营模式。在麻坪镇李家河村帮助养蚕大户王兴义组建了“兴亿蚕桑专业合作社”,25户养蚕户入社,采用“合作社+小蚕共育+农户”生产模式,为蚕农提供小蚕公育和蚕茧收烘服务,提高当地农户养蚕积极性。在合作社引领下,全村桑园面积发展到820亩,年养蚕1560张,生产蚕茧65.5吨,蚕茧产值262,1万元,王兴义被评为“安康市首届养蚕十大状元”。在全县着力推进桑园套种、套养复合经营模式,在桑园套种马铃薯、红薯、蔬菜等作物1100亩,桑园养鸡8.7万只,提高蚕桑综合效益。
促进旬阳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全县张产茧量平均达到45.6㎏以上,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亩桑收入达到4560元以上,桑蚕病虫害发生率3.4%;据中国纤维检验局桑蚕干茧质量检验分析报告统计,旬阳县蚕茧质量标志达到6A,跃居全国蚕茧质量最优区域。
全力推动精准扶贫工作。2016年帮扶双河镇早阳村梁汝成、梁汝喜、梁汝琴、庞续宝,庞启胜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选准扶贫产业,帮助选准产业项目,指导每户分别掌握种植水稻、玉米、油用牡丹、拐枣、养猪实用技术,增强贫困户造血功能,为精准脱贫打下坚实基础。
今年帮扶贫困村-麻坪镇枫树村,开展扶贫摸底调查,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把产业发展确定为全村脱贫的一项重点任务,制定产业发展计划,大力培育养蚕、烟草、核桃和养殖业,扎实开展产业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经常深入贫困户家帮助解决生产难题。全年该村养春蚕400余张,烟草种植580余亩,建设连片核桃园300余亩,养猪330余头,农民收入明显提高,枫树村精准扶贫户由原来的380户减少到160余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