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支持IPV6

《安康市科技扶贫工作实施方案》

  作者:   发布时间:2017年09月19日17时35分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安康市委安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康市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方案的通知》(安发〔2016〕1号),进一步做好我市“十三五”科技扶贫工作,充分发挥科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推动贫困区域依靠科技创新实现经济持续发展,全力提升我市脱贫攻坚工作的精准度和实效性,现结合我市工作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以实施科技扶贫项目和科技扶贫示范点建设为重点,以产业创新工程、企业创新工程、县区“四个一”工程为抓手,不断提升贫困地区的科技服务能力和水平,加速科技成果向贫困地区的转化,以科技创新支撑区域性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增强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和贫困户的自主创业就业能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二、主要目标

  以围绕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为核心,加快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引进和示范推广,培育科技扶贫示范点,以点带面,以科技创新驱动县域经济发展,推动全市科技扶贫工作。到2020年,全市围绕“一县一业”、“一村一品”产业发展,开发转化新品种10个、新技术20项、新产品30个,培育壮大知名品牌10个,转化先进适用技术成果30项,打造一批能复制、可推广、有示范性的成果转化样板;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5个,培育特色产业创新链5个;建设农业科技示范专家大院10个,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基地20个,建设科技扶贫示范点20个,建设农业星创天地(创新创业空间)10个;培育科技型扶贫龙头企业20家;选派科技特派员2000人(次),培训贫困人员5000人(次),带动10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按照全市脱贫攻坚总体部署,到2020年,如期实现全市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村全部脱贫、贫困户全部“越线”的目标。

  三、基本原则

  1、坚持科技为先的原则。坚持把提高贫困地区生产的科技水平和贫困人口的科技素质放在首要位置,通过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推广和产业化,开发当地优势特色资源、发展产业,不断改善贫困户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实现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2、坚持重点突出的原则。集中有限的扶贫资源,重点帮扶有代表性的重点户和科技扶贫龙头企业,争取达到“扶持一个、带动一片、致富一方”的效果。

  3、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按照主体功能区的布局,探索特色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相结合的有效模式,实现人与自然良性循环和资源的有序利用,不以破坏生态环境来谋求经济利益。

  4、坚持资源整合的原则。围绕地方支柱、特色产业的发展,整合科技资源,集成各类力量,加强部门沟通协调,改进工作方法,创新扶贫模式,建立市、县、镇、村联动的工作机制,不断提高科技扶贫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

  四、主要任务

  围绕全市特色产业发展,加大科技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力度,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不断强化科技治贫、治愚、致富作用,大力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探索符合秦巴山区快速脱贫致富的新模式。

  1、围绕发展富硒食品产业开展科技创新。富硒是安康得天独厚、最具特色的优势资源,富硒食品产业已成为全市主导产业之一。要围绕富硒生猪、富硒茶饮(绞股蓝)、富硒魔芋、富硒粮油、富硒水产等特色产业,以技术需求为导向,以重点创新项目为支撑,每年整合科技项目资金,组织实施一批主导产业重大科研攻关项目、适用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及新产品开发项目,培育壮大一批富硒食品龙头企业,助推全市产业转型升级。到2020年,完成富硒产业共性技术研究、富硒茶产业关键技术攻关、富硒绞股蓝产业关键技术攻关、天然富硒猪肉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基地建设、富硒魔芋产业关键技术攻关、安康核桃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影响狮头柑品质关键技术研究、汉江生态渔业及特色鱼类资源养护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等一批重大科研攻关项目。把安康建设成为全国富硒产品研发中心、标准中心、检测中心、知名产品集散中心,把富硒产业培育成为推动精准扶贫的核心支撑。

  2、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县域经济发展示范县建设。以紫阳县、汉阴县创新示范县为载体,建立“一县N高校”合作机制,着力强化对县区主导产业长期、稳定、多元化支持,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强化创新意识、营造创新氛围、实施创新项目、吸引创新人才、建设创新平台、转化创新成果,构建起县域经济创新体系,精准带动贫困户脱贫,让创新成为贫困县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配合省科技厅完成省科技厅定点扶贫村紫阳县城关镇双坪村的脱贫攻坚工作,带动贫困县脱贫。重点抓好“紫阳县科技创新驱动县域经济发展示范县”建设及“汉阴县科技创新驱动县域经济发展示范县”建设工作,发挥示范县的创新示范带动效应。

  3、加大秦巴山区生物资源开发力度。重点围绕秦巴山区优势资源开发利用,开展人工驯化、繁育、加工技术研究。开发生漆、魔芋、黄姜、食用菌、猕猴桃等地方优势植物新品种,培育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围绕黄连、独活、玄参、药用牡丹、重楼、白芨、杜仲、厚朴、芍药、水栀子等药用植物,开展秦巴山区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建设、加工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开发,培育新型产业。抓好特色动物大鲵、林麝、冷水鱼等规模化养殖与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研究。通过对秦巴山区生物资源的开发,不断拓宽产业领域、延伸产业链条,助推贫困户增收致富。

  4、发挥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坚持把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做为科技扶贫的重要抓手。加快实施企业创新工程,重点扶持10个示范科技型企业、30个“小巨人”科技型企业、100个科技型小微企业,加大项目支持和技术服务力度,积极培育和扶持一批基础好、实力强、与贫困村贫困户联系紧密、扶贫积极性高的特色龙头示范型企业,通过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模式,每个企业带动不少于10户贫困户,借助贫困村贫困户土地、林地、水产资源,使贫困户在流转土地的同时,通过参与发展和优先务工从龙头企业获得多项收入,不断拓宽增收渠道,实现稳定脱贫。

  5、支撑县域主导产业升级。以贫困户脱贫致富、地方财政增收、企业培育、区域特色产业壮大以及发挥科技创新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为目标,立足我市产业发展的科技需求,深入实施科技惠民计划,积极争取县域重点、重点科技创新专项、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科技扶贫示范等项目向贫困县倾斜,重点围绕“一县一业”、“一县一策”解决主导产业上的技术瓶颈问题,探索“依靠科技创新实现经济持续发展、带动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6、加快推进先进适用技术成果转化。完善以企业为主导、产学研市场化对接的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机制。促进科技成果推广应用,运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蚕桑、畜牧等传统产业升级。建立1亿元的科技创新基金,重点支持引导企业牵头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和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对符合条件的企业优先推荐申报中、省技术创新、科技成果产业化、技术改造、贷款贴息等项目以及高新技术、质量标杆、专精特新企业认定。

  7、大力扶持创新创业。支持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等平台建设。面向科技扶贫拓展平台功能,整合创业孵化资源,打造创业服务产业链,构筑孵化载体、技术平台、人才培育、融资担保一体化的孵化服务体系。积极鼓励、支持大学生、返乡青年、科技人员到贫困村创新创业、创办企业,并出台相关政策,创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将众创空间引向农业农村,建设一批创意创业空间、创业实训基地等星创天地,构建科技咨询、质量检测、科技金融、创业培训和辅导、管理、法律、财务等一站式开放性全方位新型综合服务体系。促进科技资源向创新创业者开放,通过扶持一批初创型涉农企业,深入挖掘贫困村特色优势资源,壮大优势主导产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拓展销售市场,使贫困村发展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阵地,实现科技与扶贫深度融合,实现贫困村贫困户稳定发展致富。

  8、构建科技人才支撑体系。结合我市“百千万”人才工程的实施,加强企业科技领军人才引进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加强对企业科研和管理骨干的培训。健全科技人才流动机制,鼓励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企业创新人才双向流动和兼职。坚持企业专家大院、博士后工作站、首席工程师、科技特派员等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有效方式,对于服务企业贡献突出的科技人员,采取优先晋升职务职称等奖励措施。深入开展“三区”(革命老区、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人才计划科技人员专项计划。每年面向全市贫困县区选派不少于60名科技专家服务团队,开展精准科技服务,每名三区人才精准带动不少于5个建档立卡贫困户,每名科技服务人员落实2万元工作经费;大力实施农业科技人员培训计划,每年选派20名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负责人及农村致富带头人参加省科技厅组织的现代农业及农业实用技术培训,通过更新和优化科技人员知识结构,提高科技特派员、乡土科技人员、致富带头人的农村创新创业能力和科技服务能力,为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效的科技人才支持和智力服务。

  9、加快科技园区及科技扶贫示范点建设。统筹科技资源,以科技扶贫项目为抓手,积极争取中、省重点从技术帮扶、产业支撑、项目支持、信息技术、能力培训、人才引进、科技普及和科技金融帮扶等方面进行支持,围绕重点科技工作“四个一”工程,大力实施科技扶贫示范点和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园区)建设,加快先进技术成果转化,积极推动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工作,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园区及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使园区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创新高地,为全市特色农业发展提供高效益、能复制、可推广的生产模式和管理经验。每个县区建成一个科技示范基地、打造一个科技扶贫示范点,重点抓好“紫阳县省级农业科技园区”提质增效工作及“平利县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创建工作。

  10、扶持电子商务和“互联网+”农业发展。把电子商务纳入扶贫开发的重要措施进行重点支持,提升贫困户电子商务创业增收能力,鼓励引导电商企业开辟贫困区域特色农产品网上销售平台与合作社、种养大户等建立直采直供销售体系。支持返乡青年利用电子商务进行创业。深入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活动,大力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提高科技信息化服务水平。鼓励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开拓国内外市场,借助阿里巴巴、京东、百度等线上销售方式,促进实体经营和网上经营的有机融合。

  11、健全科技扶贫服务体系。深入开展科技特派员及法人科技特派员选派及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扶贫行动,结合贫困村主导产业,为贫困村选派科技特派员开展技术指导与帮扶;继续推广农技服务“大荔模式”;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选派首席农艺师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农业科技人员进入贫困村、常驻合作社,进行技术指导、技术培训、技术服务;提升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及示范专家大院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完善12396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促进科技信息服务与农技推广服务深度融合。逐步建立起一个适应需求、机制灵活、技术完备、实用有效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12、加大科普宣传培训力度。充分发挥“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科技之春”、“科技活动周”等各类科普宣传载体作用,不断强化科普宣传,组织科技下乡,加速科技推广,活跃科技交流,引导科技人才深度参与到全市脱贫攻坚任务中;依托我市高校及科研院所的技术力量,以项目扶持方式对片区贫困户进行定向技能培训,每年培训贫困对象1000人次,不断提高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

  五、保障措施

  1、加强科技扶贫组织领导。成立以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科技扶贫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市科技扶贫工作的决策部署、统筹协调和督促检查。各县区要成立科技扶贫工作协调机构,建立市县联动推进科技扶贫的工作协商机制。

  2、加大科技扶贫资金投入。配套省级科技扶贫专项,启动市、县科技扶贫专项行动,加大争取科技项目力度,加大财政对科技扶贫资金投入力度,实现资金总体规模的大幅提升。科技扶贫专项资金结合县区产业发展需求,特色突出、清单管理、链条部署、精准施策,重点支持研发攻关、成果转化、基地建设和技术培训等。

  3、创新科技扶贫投入机制。健全科技金融长效对接机制。建立面向贫困地区常态化的科技金融对接模式,引导社会、金融、资本投入,形成支持科技扶贫的多元化投入机制。鼓励和支持信贷风险补偿、科技担保、创投基金、天使基金等多种金融模式支持贫困地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展。

  4、加大科技扶贫宣传力度。通过各种媒体,宣传我市在科技扶贫战线上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积累的经验做法和取得的工作成效。通过加大对科技扶贫的宣传力度,激发和引导全市科技系统和科技人员积极参与到全市脱贫攻坚战中,为全市如期实现脱贫任务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和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