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来源:陕西日报 发布时间:2021年02月18日08时55分 |
2021年2月18日出版的《陕西日报》头版刊发《既要“顶天立地” 又要“铺天盖地”——我省以科技创新催生发展新动能》,全文如下:
2月17日,在西安三角防务股份有限公司锻造车间,世界上最大的单缸精密模锻液压机正开足马力紧张生产。自2012年这台由我国独立研制、拥有核心知识产权的高端装备投产以来,三角防务已发展成为我国军民用航空、航天、船舶承力大型锻件的主要供应商,为民族工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陕西还有很多像三角防务这样的高科技企业,依靠自主创新领跑市场,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近年来,我省围绕充分挖掘好、利用好、滋养好富集的科教资源,着力推动“顶天立地”与“铺天盖地”滋养共生,以科技创新催生出发展新动能。
疫情暴发后,我省医疗科技企业西安天隆科技有限公司依托产学研基础,自主研发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设备和试剂在新加坡、泰国、巴基斯坦、俄罗斯、塞尔维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挥作用,为全球疫情防控贡献了陕西科技力量。
“陕西科技力量的背后是我们长期在‘顶天立地’上下功夫!”省委科技工委书记、省科技厅厅长孙科解释说,所谓“顶天”,就是要推动原始创新,研发高精尖技术;“立地”,就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着力增强源头供给能力,我省持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省级科技计划基础研究经费占比超过10%,在全国率先探索经费“包干制”、专家“领衔制”等科研政策,鼓励自由探索,催生出一大批原创性成果:西安交通大学蒋庄德院士团队自主研制出我国首台1500毫米非球面超精密车磨复合加工机床,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和设备禁运,总体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西部超导研制的国际热核聚变反应堆高性能多芯复合超导线材制备成套关键技术,填补了我国高性能低温超导线材批量化制备技术空白,建成国际一流水平生产线。
在关键、共性技术上取得多项重大突破的同时,我省大胆进行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从人才引进、管理体制,到国有资产管理等方面都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创新,进一步为科研机构和人员松绑,涌现出一大批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成功典范,带动了相关领域的蓬勃发展——
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以核心技术为依托,探索出科研、中试、产业三位一体的全链条发展模式,在稀有金属领域布局了38家高新技术产业公司,连续多年各项指标位居全国转制院所前列;
陕西空天动力研究院重点布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新兴产业,未来3到5年,将组建成立15个以上混合所有制高新技术企业,实现3到5家孵化公司上市目标。
随着一大批原创成果走出实验室落地生根,我省初步形成了“顶天立地”的创新格局,在装备制造、新材料、3D打印、半导体、卫星通信等领域诞生了一批领跑行业的骨干企业,培育了一批以生物医药、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秦大地迸发着创新创造的活力——
西安瞪羚谷创业社区,活跃着许多年轻创客。智能化停车管理项目、万物互联的智能家居项目、VR智能教育项目……这里闪耀着创意与智慧的光芒。
在中科创星,40多位投资经理人在各地奔波,寻找前沿科技项目培育孵化。他们的目标是:到2025年投资并培育1000家硬科技行业领军企业。
……
“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努力打通产业链‘堵点’和创新链‘痛点’,促进科技、金融、产业、人才有机结合,营造良好生态,让创新创业在三秦大地‘铺天盖地’活起来。”孙科介绍,“‘铺天盖地’就是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断激发创新活力,培育新动能。”
我省加快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孵化链条,形成了“众创空间—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等功能多样的科技创新创业体系,打造“初创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培育梯队。截至目前,全省已建省级以上双创孵化载体489家,其中,众创空间246家,科技企业孵化器95家,星创天地143家。全省各级各类孵化载体拥有孵化场地600余万平方米,成功孵化企业4000余家,累计挂牌上市企业120余家;全省孵化载体在孵企业1.4万余家;科技型中小企业8069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6100家,瞪羚企业169家。
创新“一子落”,发展“满盘活”。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20》显示,全省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68.39%,排名保持在全国第9位,其中科技活动产出指数75.97%,保持在全国第4位;2020年,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5.8%,高于GDP增速3.6个百分点,占GDP比重11.7%,较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顶天立地”的科技创新与“铺天盖地”的创新创业相辅相成,正成为孕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源泉。(记者:张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