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发布时间:2021年02月20日17时22分 |
陕科办发〔2021〕17号
各设区市、杨凌示范区、西咸新区、韩城市科技局,各有关单位,机关各处室:
现将《2021年全省农业农村科技工作要点》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陕西省科学技术厅
2021年2月19日
(此件公开发布)
2021年全省农业农村科技工作要点
2021年,全省农业农村科技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全省农村工作会议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会议精神,全面启动陕西省“十四五”农业农村科技发展部署,深入实施陕西省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围绕“卡脖子”问题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做好科技扶贫和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健全科技支撑乡村振兴的政策体系,努力满足乡村振兴对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产品和新模式等科技成果的需求,加强基层科技管理工作,推进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一、瞄准农业发展前沿,加强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启动“十四五”全省农业农村科技发展研究部署工作,聚焦农业科技领域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工程、产业化等创新链环节,针对前瞻性、引领性技术和制约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难题,加强研发部署,推动创新链条向高端延伸,向产业领域提供高质量的科技供给。围绕植物工厂、生物智造、智慧农业等培育产业链,全面提升农业农村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高效化、服务便捷化水平。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依托高校、院所科技人才团队及科技服务平台,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成果转化创新联合体,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培育未来农业产业。
二、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开展产业核心技术攻关。围绕“3+X”特色现代农业体系,攻克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稳步实施苹果产业转型升级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示范科技重大专项,积极推动奶山羊上规模促转型科技支撑工程、设施蔬菜产业提质增效科技支撑工程和陕西省种业自主创新工程,凝练现代粮仓、功能食品、智能农机、猕猴桃、茶叶、水产养殖、粮油加工、小杂粮、农业废弃物利用等重点产业链,为全省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科技支撑。建设农业现代化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推动影响产业发展关键、共性技术难题的解决,推动全省农业高质量发展。
三、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保障粮食安全。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稳定支持小麦、玉米、油菜、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育种,布局青贮玉米、大豆、花生、蔬菜、小杂粮、食用菌等农作物育种。组织以龙头企业为实施主体,以科研单位为创新载体进行粮田工程建设、粮田内涵建设、污染修复、利用管护等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通过科学技术手段进一步涵养土地、培肥地力。加强农田的信息化、粮食科技服务标准化部署,提高科技在粮食生产中的贡献率,为全省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贡献科技力量。
四、创新驱动县域经济发展,建立健全县域科技创新体系。统筹科技资源,实施创新项目、吸引创新人才、建设创新平台、转化创新成果、构建创新体系,促使科技创新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在前期“3+10”工作机制基础上,探索科技资源匮乏地区创新驱动发展的有效路径和模式,推动政策、环境、金融、服务创新,有效促进科技资源向县域流动。推广柞水“小木耳形成大产业”的做法,构建覆盖全县域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实施“一县一策”,建立科技需求清单,加强研发部署,推动县域产业发展,形成省市抓点,辐射全省的局面。
五、巩固科技扶贫成果,奠定乡村振兴坚实基础。扎实推进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建立健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重点工作。加强区域农业科技合作交流,深化产学研合作,在项目合作、人才支持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凝练乡村振兴技术需求,协同研发攻关。持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群众参与度、受益度,实现稳定增收,巩固脱贫成果。持续推进苏陕科技扶贫协作走深走实,利用苏陕扶贫协作平台,支持我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学习借鉴江苏模式,继续组织开展人才交流培训活动。
六、加强生态宜居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发展。以建设绿色宜居村镇为导向,重点突破村镇污染治理、农业废弃物利用、宜居住宅、清洁能源等方面关键技术。开展数字乡村关键技术研发,重点开展适应乡村远程医疗与康养、乡村远程教育、乡村灾害预警和远程协同处置等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推进“厕所革命”建设,促进绿色宜居村镇建设与发展。开展科技示范镇、乡村振兴科技示范村建设,提升村镇创新发展能力。引导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各类科技创新主体在村镇建立研发、试验、示范等创新分支机构,实现先进技术、文化、思想的高位嫁接。围绕村镇生产、生活、生态特点,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开展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促进村镇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七、创新制度体系和政策环境,进一步壮大科技特派员队伍。贯彻落实“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20周年总结会议”精神,推进人才和技术下沉,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选派新模式,推动从政策引导向利益共享转变。进一步完善选派激励政策,拓宽渠道,巩固贫困村科技特派员全覆盖成果。增强反向科技特派员力量,进一步壮大科技特派员队伍。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组织全省科技特派员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产业技术服务,支持省科技特派员产业技术服务团开展县域产业发展规划研究、全产业链技术培训。开展百名科技特派员乡村振兴百村行动,驻村开展产业帮扶、创新创业,支持与农民建立利益共同体。加大经费支持,探索实施科技特派员创新服务券制度。加大科技特派员培训力度,加强科学技术、市场意识、电子商务等知识培训,打造一支懂农业、懂科技、懂市场、爱农村、爱农民的科技特派员队伍。
八、完善农业农村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坚持“大平衡、小倾斜”的原则,依据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特点,以“区域覆盖面广、特色产业优势明显、建设主体多元化”为总体布局思路,继续支持建设国家级、省级农业科技园区、星创天地、县域科技创新试验示范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加大对各类农业创新创业平台技术创新、技术集成、孵化带动的支持,通过技术研发和产业链延伸做好先导示范。对已建成的各类平台开展评估考核,实现动态建设及常态化监管,保障我省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健康运行。
九、打造区域科技创新高地,培育农业发展新动能。支持杨凌示范区高质量发展,支持杨凌加强农业科技基础前沿研究,围绕旱区农业、粮食安全、特色产业等重点领域部署创新链项目。支持杨凌开展创新创业,建设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农业科技服务平台。支持杨凌持续开展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工作和农业科技培训工作。在设区市、计划单列市、基础条件较好的县(区),以农业科技园区为基础布局建设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推进神木、大荔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十、构建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科技服务效能。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村现代化,培育多元化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主体,提升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能力。依托全省科技特派员服务与管理系统,搭建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信息平台,提升服务及时性和有效性。充分释放高校和科研院所农业科技服务动能,鼓励创新农业科技服务模式,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和服务基地。推广社会化科技服务新模式,提高农业科技服务效能,壮大市场化、社会化服务力量,制定我省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实施意见。深度参与科技部“100+N”开放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破解农业农村科技“产学研用对接难、项目基地平台人才融合难、协同创新跨界难”问题。
十一、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围绕产业发展新需求开展深入对接,促进院地校企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加快产学研用一体化,促进科技资源与产业有效结合。总结全省功能食品加工科技成果转化成功经验,遴选一批农业科技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加快集成示范推广,推动现有产业优化升级。加强农业科技成果宣传力度,编制农业科技成果包、实用技术短片等宣传资料,进一步提升农业科技成果影响力。鼓励科研人员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对优秀农业科技成果予以项目支持并纳入陕西省科技成果奖推荐范围。
十二、加大农业科技培训力度,提高基层农业科技管理和服务能力。针对有产业基础、有带动能力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骨干成员,分层次、分产业、有针对性地开展实用技术和创业业能力培训。发挥科技特派员的培训帮扶作用,指导农户解决生产技术难题。依托杨凌示范区,组织基层科技管理人员、农技人员、职业农民等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开展市县(区)科技管理人员培训,提高政策理论水平和科技项目组织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