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来源:信用中国 发布时间:2021年10月11日17时23分 |
如何防范冒充类诈骗?近日,警方细致列数了“冒充类”诈骗的多种常见类型,希望大家在遇到此类诈骗时,可以轻松鉴别,避免上当受骗。
“冒充类”诈骗一直是骗子们“最拿手”的戏码之一。最近一段时间,江都一女子就被冒充“客服”的诈骗分子骗去了数千元。
该女子名叫小美(化名),热衷于网购。几天前,她接到一个电话,对方自称是某网站客服,随后还报出了小美的注册账户名称。电话中,对方称由于操作失误,他用小美的账号注册了某个会员,需要小美本人立即取消,否则,小美的账户在几个小时后会被系统自行扣款500元。不仅如此,在这次扣款后,每周系统都会自动扣除500元,直至扣满6000元。小美一听,十分着急,当即询问对方该怎么办。在对方的“指导”下,她稀里糊涂被骗去了数千元。最终,小美选择报警求助。
诈骗分子的身份可谓是千变万化,只要能骗到钱,他们可以扮演各种角色。
他们可能装扮成“金融工作者”。去年7月,江都就发生了这样一起诈骗案。当时,受害人小李接到陌生来电,对方自称是某金融服务平台的工作人员,并提供了工号等信息。紧接着,对方提出,要核实小李的身份信息,并且表示,小李在他们平台上填的资料不完善,需要销户,如果不销户的话,会影响个人的征信。小李信以为真,在对方的引导下,从借呗、58同城贷款平台,将所有能借到的钱都借了出来。先后分16次、共计30多万元,全部转给了对方提供的账号,最终发现上当受骗。
他们也会冒充“老师”。去年9月,江都一家长群突然跳出了这样一则信息:“@所有人:尊敬的家长们,学校通知订购(黄冈)系列知识习题以供复习使用,各科目都要对应的套卷及需要的资料费,一共200元,请各位家长在群里以红包的形式进行缴费,并在群里备注好学生的名字,我负责统计人数,谢谢配合。”信息的发送人署名为语文老师。2分钟内五个家长发送了200元红包。真正的语文老师发现后立即制止,众人这才发现这是骗子在“角色扮演”。
他们还会冒充“公检法”。江都杜先生接到“扬州社保局”打来的电话,称杜先生在上海办理了社保卡,需要向扬州社保局说明情况。杜先生询问,当前疫情形势严峻,能不能延后处理,对方表示,可以申请暂缓处理,但需要向上海警方说明情况,并将电话转接给一名“上海民警”。“上海民警”要求杜先生添加他的QQ,两人QQ视频中,“民警”出示了警官证、带有杜先生照片的通缉令,并准确报出了杜先生的身份证号。杜先生信以为真,最终在对方指示下,向指定账户2次转账,累计20万元。
警方提醒,大家平时在生活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1.接到陌生来电一定要认真核实对方身份,不要轻信。
2.对方自称是亲友,要求添加微信、QQ好友,一定要提高警惕,最好通过电话、视频的方式与本人确认。
3.对方要求你操作转账或者借呗这类借贷产品,立刻挂断电话,切勿听信。
4.不要轻易提供个人身份证号码、身份证照片、银行卡卡号、银行卡密码、银行短信验证码等重要信息。
5.如有诈骗相关线索,可下载“全民反诈”APP进行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