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发布时间:2021年11月10日11时37分 |
文件名称 | 安康市科学技术局 安康市农业农村局 安康市乡村振兴局关于印发《安康市科技助力乡村振兴行动方案》的通知 | ||
索引号 | 016047989/2021-0033 | 公开目录: | 部门文件 |
公开责任部门 | 市科学技术局 | 公开形式: | 主动公开 |
文号 | 安科发〔2021〕64号 | 成文日期: | 2021年09月27日 |
有效性 | 有效 | 公开日期: | 2021年11月10日11时37分 |
各县 (市、区)教育体育和科技局、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安康高新区经科局,恒口示范区社管局,市直有关部门:
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乡村振兴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推进我市乡村全面振兴,市科学技术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乡村振兴局联合制定了《安康市科技助力乡村振兴行动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附件:安康市科技助力乡村振兴行动方案
安康市科学技术局 安康市农业农村局
安康市乡村振兴局
2021年9月27日
安康市科技助力乡村振兴行动方案
为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以来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中发〔2021〕1号)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陕发〔2021〕1号)文件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若干措施》(安字〔2021〕50号)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来安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和市委四届十二次全会精神,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为目标,以“发展为要、创新为先、民生为本、生态立市、开放兴市、产业强市”为路径,以破解产业技术难题、培育企业创新主体、壮大科技人才队伍、提升科技研发能力为抓手,着力促进农业产业向高端化、集聚化、融合化、绿色化方向发展,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加快乡村振兴步伐,为把我市基本建成西北生态经济强市奠定坚实基础。
二、重点任务
(一)培育创新创业主体,增添乡村振兴持续动能。
1.构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瞄准现代农业发展前沿,抢占未来农业科技发展制高点。围绕富硒食品、循环农业、生态养殖等领域在全市布局建设现代农业技术创新中心。在现有重点(工程)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基础上,到 2025 年,建成省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主体一联合”等创新平台10个。
2.培育农业领域高新技术企业。依托全市企业创新工程的实施,积极培育涉农类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支持传统农业龙头企业引进新品种、新技术,转化现有科技成果,增加科技研发投入,引进高层次人才,改扩建传统生产线、建立研发平台。支持农业科技型企业在现代服务业、三产融合、粮食安全、生物农药、动物疫苗等领域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到 2025年,新增农业领域高新技术企业10家、农业科技型中小企业30家。
(二)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注入乡村振兴创新活力。
1.加强农业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依托农业科技园区、星创天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创新试验示范站等创新创业平台,面向基层科技人员、大学生村官、返乡创业青年、高素质农民,提供全产业链科技服务和技术指导,支持农村居民创新创业就业。加快培育地方乡土人才和高素质农民,鼓励支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到 2025 年,培育20 名在全省有一定影响力的中青年现代农业创新领军人才。在新品种选育、新产品研发、病虫害防治、品牌运营打造、电商平台服务等领域,培育60 名优秀中青年乡村实用技术人才。
2.深入推行科技人员基层服务行动。以国家和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脱贫村、全市乡村振兴示范村为重点,继续推行科技特派员对接帮扶机制,实现科技特派员、示范村、农村经营主体间的无缝对接,快速、专业、低成本解决农业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各类技术难题。提升科技特派员综合素质,培育一批懂农业、懂科技、懂市场、爱农村、爱农业、爱农民的科技特派员队伍。落实好《安康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办法》,推进科技服务与创新创业深度融合,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下乡担任科技特派员,引导科技特派员以资金、技术入股等形式领办、创办、协办专业合作社及涉农企业。到 2025 年,支持30名科技特派员领办、创办涉农科技型企业。
3.持续做好“三区”科技人才选派服务。坚持把国家“三区人才”科技计划作为解决全市人才资源匮乏、研发水平底、技术领域窄等问题的重要途径。将“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员专项行动与科技特派员服务乡村振兴示范村工作相结合,将各领域专家“请”进来,组成技术服务团队,以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为核心,加快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引进和示范推广,有针对性地开展产业技术指导帮扶、难题攻关,通过不断强化协同创新、加速成果转化推广,大力提升农村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产品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推动农业绿色、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到2025年,实现年选派“三区”科技人才100人以上。
(三)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完善乡村振兴服务体系。
1.加大农业科技园区创建力度。继续支持建设国家级、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强化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技术创新、技术集成、创业孵化、示范带动作用,通过技术研发和产业链延伸做好先导示范。发挥好各省级园区的支撑引领作用,支持在各级农业(科技)园区内转移转化科技成果、培育壮大企业、打造特色品牌、发展智慧农业。引导外部资金、技术、人才等中高端生产要素向园区流动。鼓励支持基础条件较好的县(市、区),以农业科技园区为基础创建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到 2025 年,建成以汉阴县为核心区的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新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 2 家。
2.构建区域产业技术创新平台。鼓励龙头企业自建或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研发机构,建设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引导支持高校、企业、院所、金融和科技服务机构积极参与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支持各县区建立创新试验示范站、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科技企业孵化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创业平台,在镇设立科技服务站(点),构建区域全覆盖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市、县科技资源统筹中心的支撑作用,逐步建立起县域科技创新服务公共平台体系。到 2025年,全市新建省级以上星创天地5家;省级县域科技创新试验示范站3家;在全市各县区布局建设一批市级创新创业平台。
3.启动科技示范镇、乡村振兴科技示范村建设。按照《陕西省乡村振兴科技示范村创建管理办法》《陕西省科技示范镇创建管理办法》的安排部署,启动我市科技示范镇、科技示范村建设工作。支持基础条件较好的镇村先试先行,加强村镇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引导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各类科技创新主体在村镇建设研发、试验、示范等创新分支机构。围绕村镇主导产业发展,开展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增加群众收入、增强群众生活幸福感。到2025年,在全市建设 10个科技示范镇、20个科技示范村。
4.拓宽乡村振兴资金支持渠道。发挥安康循环产业发展基金和安康贫困地区(科技)产业发展基金的撬动作用,引导各类资金注入循环农业发展项目。积极争取中省科技项目资金,优先支持乡村振兴关联产业发展。到 2025年,累计支持乡村振兴创新创业各类资金达1亿元。
(四)聚焦科技示范引领,奠定乡村振兴坚实基础。
1.加快先进适用技术和成果推广应用。加快国家和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脱贫村、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以及旅游业、健康养老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新型能源和新材料开发等领域的技术集成创新和转化应用,支持发展智慧农业、共享农业、高效农业,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步伐,加大中省科技项目争取力度。依托省级区域创新能力引导计划和全市产业创新工程,开展特色产业发展共性技术攻关和关键技术攻关。到 2025年,集成转化新成果、新技术 10 项。
2.推动创新服务平台向基层一线延伸。支持重点领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科技资源统筹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星创天地、县域创新试验示范站等科技创新创业平台向镇、村延伸,建立适应农业科研特点的人才评价、流动、激励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下沉。积极争取在市本级建设省级临床医学研究分中心,在县区建设临床医学协同网络中心,形成覆盖全市的协同研究网络,使优势医疗资源下沉基层服务。到 2025年,新建2个省级临床医学研究分中心,力争在条件成熟的县区建立建设一批临床医学协同网络中心。
3.纵深推进全产业链科技培训。把科技大培训推向纵深,以“千村千名产业技术员”和“五大特色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为抓手,继续坚持“走出去培训”和“沉下去培训”相结合,“全覆盖培训”与“领军专家重点培养”相结合,打造能干事的农业科技队伍。依托“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员专项培训计划、秦巴山片区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骨干培训计划及县区科技特派员素质提升工程,组织培训县区科技部门管理和服务人员,提高其科技政策水平和项目组织管理能力。到 2025 年前,实现科技特派员培训全覆盖,年均培训各类技术服务及创业人员达1000 人次以上。
(五)实施产业研发专项,提升乡村振兴发展水平。
1.加强涉农实用技术研发与应用。加快生态、环保、安全、优质、循环的农业农村新技术研发,引导农村推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秸秆综合利用、农膜回收、有机肥替代化肥等乡村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由增产型的技术、人才、政策体系向增效型的技术研发体系转变。在新品种选育、标准化养殖、面源污染防治、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领域,加大研发投入,取得一批突破性科研成果。到 2025年,示范推广10项提升人居环境整治、推动乡村绿色发展的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
2.增加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供给。立足生态富硒、绿色有机的健康消费模式,加大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供给。发挥中国富硒产业研究院技术支撑作用,重点围绕生猪、茶叶、魔芋、核桃、生态渔业为主导的五大农业特色产业及粮油、果蔬、蚕桑等重点领域,支持企业开展农产品资源转化技术研发,引导加工企业向优势产区聚集、向农业科技园区布局,共享技术研发资源,延长转化链条,贯通三产融合的大通道。到 2025 年,研发农业新产品20个以上。
3.加强良种选育自主研发。以安康学院、市农科院、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镇坪县农科所等科研院所为依托,围绕水稻、玉米、油菜、马铃薯、茶叶、魔芋等作物,按照“种质创新、技术创新、品种培育、良种繁种、示范推广”的发展战略,以高产、优质、多抗的品种选育为突破口,实现“藏粮于技”,提高粮食产能,确保主要农作物育种在全省的优势地位。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的试验、示范、推广基地,加快培育和引进高品质新品种,开展本地化试验种植。到 2025 年,选育农业主导产业良种 5 个以上。
4.加快农业五大特色产业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是关键。按照“育良种、建基地、抓龙头、创品牌”的思路,围绕农业五大特色产业和富硒产业,着力打造高效现代农业体系。以生猪为主的畜牧产业要不断加快转型升级,鼓励推广阳晨生猪产业联盟模式,重点开展良种选育、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富硒饲料研发、健康养殖、疫病防治等技术研发,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畜牧现代化道路。茶叶要发展种苗繁育体系。大力发展陕茶1号和紫阳群体种等本地优良茶树品种,积极扩大良种繁育规模,深入推进茶叶标准化示范园建设,提高清洁化生产水平,树立示范标杆,提升茶产业标准化水平。魔芋产业要在延伸产业链条上再下功夫,重点开展品种选育、栽培管理、病害防治、新产品开发、品牌营销等方面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核桃产业要开展品种选育、病虫害防治、新产品研发,积极支持核桃基地规模化栽植、标准化建园、规范化管理、集约化经营,扩大基地规模,延伸产业链条,提升综合效益,加快基地建设型向加工销售型转变。生态渔业要坚持“生态优先、提质增效、绿色发展、科学适度”的发展原则,开展生态健康养殖模式示范推广,以大鲵、鳟鱼、鲟鱼等为重点,强化地方珍稀特色品种繁育,大力发展特色冷水鱼和滤食性渔业,推广稻田综合种养模式,打造“安康生态富硒鱼”品牌。到 2025 年,围绕农业五大主导产业,开展关键技术攻关20项以上,研发新产品10个以上,建立科技示范化种养基地10个以上。
5.推动优势特色资源开发利用。立足秦巴山区资源禀赋,结合比较优势和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发展中药材、烤烟、小杂粮、设施蔬菜、食用菌、拐枣、木瓜、蚕桑、猕猴桃、黄花菜、特色林果等特色产业,围绕产品开发、精深加中工、综合利用等开展研发攻关,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效益可观、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产品,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全力推进全市农业产业多元化发展。到2025年,开发秦巴区域特色新产品20个以上,建立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10个。
三、组织保障
1.夯实工作基础。市科技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乡村振兴局联合设立联络办公室,统筹全市层面的推进实施。各县(市、区)科技、农业农村、乡村振兴部门及相关科研院所、企业等建立参与科技助力乡村振兴行动的沟通交流和工作协商机制。针对科技领域机构设立、平台建设、政策落实、项目实施等具体事项,加强上下联动、部门协同,形成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2.强化工作对接。各县(市、区)科技、农业农村、乡村振兴部门和科研院所、有关企业应将参与科技助力实施乡村振兴行动纳入本县(市、区)、本部门和本单位的工作计划和考核体系。要根据本行动方案制定本区域的工作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安排人员与经费统筹抓好落实。
3.坚持典型带动。加强与中省科技部门沟通衔接,紧盯国家和省级层面乡村振兴发展规划的安排部署,积极争取重大科技项目和乡村振兴重点示范项目。积极鼓励各县区、各级农业园区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因地制宜,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科技示范点。鼓励开展实施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相关的交流、培训等活动,对重大活动给予支持。
4.加大宣传引导。及时对乡村振兴科技创新政策进行解读和宣传,调动社会各方力量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当中。结合“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技活动周、科技之春宣传月、全国科普日等宣传活动集中开展乡村振兴科技创新政策宣传。探索总结一批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科技创新支撑乡村振兴的经验做法,对典型经验做法及先进个人予以表彰奖励,利用媒体进行宣传,营造全社会支持参与科技支撑乡村振兴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