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支持IPV6

安康:“创”出发展“新”速度

  作者: 艾蓓 来源:安康日报  发布时间:2019年09月02日09时52分  
 

近日,我市与省科技厅举行科技工作会商会议,签订了厅市科技工作议定书。这标志着我市创新型城市建设迈入新的阶段。未来,我市将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科技引领作用,加强人才支撑,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用科技助跑城市创新发展,将助推安康在加快转型、绿色发展、跨越提升道路上越走越稳健。

  好政策,让社会愿创新

  思路决定出路。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一条主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突出两个围绕(围绕产业部署创新、围绕创新培育产业)、实施三大工程(企业创新工程、主导产业创新工程、县区科技工作“四个一”工程)、推进四大平台(高新技术企业园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资源统筹中心)建设的“1234”总思路。
  政策顶层引领机制。近年来,我市出台了《关于推进科技创新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实施意见》《安康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办法(试行)》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推进科研攻关与成果转化,使科技项目、技术合同成交额、科技成果、科技奖励及专利申请授权均呈良态发展。
  我市从高校和科研院所选聘30名专家作为科技创新导师,积极争取科技部、省科技厅人才支持计划,根据企业需求组织选派“三区人才”171名,为企业提供科技服务。整合三区人才、职业农民、农口技术干部力量,选派科技特派员800余人,实现了贫困村科技特派员全覆盖。近期,正在积极争取与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联合设立产业扶贫基金,促进以产业扶贫带动脱贫攻坚。
  正因为我市敢于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近年来,特别是全社会R&D支出占GDP比重、发明专利申请量、技术合同成交总金额等指标增幅或完成率均居全省设区市前列,全市科技创新整体水平快速提升。
  今年,全市科技部门继续聚焦制造业领域,创新主体发展、创新要素集聚、创新服务提升,制定出台科技企业成长梯队培育、孵化器建设管理等普惠性政策,进一步补齐政策短板,着力构建务实管用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

  大投入,让企业能创新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只有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在面临转型升级的阵痛时,我市坚持以创新驱动加快安康转型升级绿色崛起,充分发挥创新引领作用,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工程,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为民生福祉提供科技支撑。
  没有什么比一份骄人的成绩单更有说服力:我市先后建立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个,科技部备案众创空间2个、星创天地5个,建成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个、省级星创天地5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3个、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3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主体共建设2个试验示范站、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9个、市级众创空间13个,建设省级科技创新驱动县域经济发展试点县2个、省级创新型县1个、省级创新型试点县2个,整合科技资源建成了陕西省科技资源统筹安康分中心和紫阳县、汉阴县分中心。安康高新区升格为秦巴地区唯一一家国家级高新区,旬阳生态工业园区成功创建为省级高新区,成为秦巴山区唯一拥有一个国家高新区、一个省级高新区的市。北医大制药、旬阳宝通等一批重点产业龙头企业已建立了科技创新平台。特别是探索出了“所企深度融合,成果就地转化,推动创业孵化”的安康农模式得到了科技部、省科技厅的充分肯定。
  从2016年开始,围绕制约我市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问题筛选了10项19个子课题集中进行攻关,实行“五个一”工作机制;在企业创新工程中,全市重点培育科技创新示范企业10家、科技型小巨人企业40家,科技型小微企业200家。去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8家,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8家,获得国家级科技型企业评价入库企业156家,与市财政局联合认定科技创新型示范企业7家、科技型小巨人企业21家、科技型小微企业36家,并兑现奖补资金,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在县区科技“四个一”工程里,每个县区集中力量打造1个科技工作亮点、建立1个科技示范点、组织实施1项重点产业关键技术攻关、建设1个科技扶贫示范村,逐步在全市打造了一批县域科技工作亮点,培育了一批示范典型,推动县域科技创新上台阶。

  送服务,让成果转化成产品

  一边是大量的科技成果在实验室“沉睡”,一边是“饥饿”的企业找不到新技术。科技成果“入市难”问题,曾经成为制约科技发展的顽疾。
  近三年,围绕富硒食品、魔芋产业地方重大专项和钒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组织实施中省科研项目162项,获得经费支持6376万元,有效促进了主导产业转型升级。同时,围绕富硒食品、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新型材料、电子信息等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需求,举办了两届中国创新挑战赛,促成省内外74所高校、科研院所81项技术与我市76家企业达成产学研合作,并持续跟踪对接落实,探索出科技资源匮乏地区科技创新的路子,促进了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的精准对接,实现了集众智、谋良策、解难题目标。
  此外,协同推动科技型企业与中国地质大学、西南大学、河海大学等省内外多所高校、科研单位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在富硒产业、生物医药、新型材料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探索实施了“一县一产业一高校(院所)一平台”发展模式,集中力量攻克了一批主导产业发展技术难题。
  构建“双创”服务体系。探索推动科技、产业、金融深度融合,与省科控集团联合建立了安康市循环产业科技创新投资基金,这是全省第一个在地市级建立并运行的科技创新基金。
  正因为按照政府搭台、市场主导、供需结合、精准对接的思路,紧扣重大需求,强化省市联动,积极增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政策的有效供给,统筹高校、科研院所和各类创新平台与载体,利用好“线上+线下”资源,让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2016年以来,在主导产业领域共申请专利2500余件,授权专利1600余件。富硒茶多酚、茶微细粉、魔芋、绞股蓝等新产品开发,陕茶一号新品种选育、高分子纳米催化剂、碳基营养肥等一批重点领域的科技成果得到就地转化。
  向科技体制改革要动力,向创新创业要活力,激能放力,搅活春水,随着一系列改革举措的落地生根,我市将走出一条富有特色的科技引领、创新驱动之路。


信息采集:张励